怀念袁源老师

文/向垣洪

今天,我握着温热的杯盏,试图用这片刻的宁静驱散连日来心头的压抑。可就在这看似平和的瞬间,一则消息如惊雷般炸响——袁源老师昨天病逝了。刹那间,泪水毫无征兆地涌出,模糊了眼前的茶雾。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他那依旧年轻的面容,难以相信,这么年轻的他竟就这样匆匆离开了我们,悲戚之情如潮水般漫过心头,久久难以平息。

初识袁源老师,是在听闻他与高沙的文友们创建蓼水潮文学社之时。那时候,我还未曾与他谋面,却已然被他那份对文学的热忱与执着所打动。在文学的世界里,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开拓者,积极挖掘着年轻的文学创作者,为无数怀揣文学梦想的人搭建起展示的舞台。他以笔为犁,以墨为种,在文学的沃土上辛勤耕耘,培育着一朵朵含苞待放的文学之花。

而我与袁源老师真正的缘分,始于我的第一篇散文《潮湿的心》。那是我青涩岁月里的一次文学尝试,承载着我对生活的感悟与内心的情愫。当我战战兢兢地将这篇习作投给袁源老师,他用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看到了文字背后的真诚与潜力。在他的精心编辑下,《潮湿的心》发表在了《飞霞》杂志上。这对我而言,不仅是第一次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更是对我文学梦想的一次巨大鼓舞,让我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和信心。

后来,听闻袁源老师相继在《嘉应文学》等杂志社任编辑,他在文学领域不断探索前行,为更多的文学作品找到了绽放光彩的舞台。那时,他在长沙工作,而我也因种种机缘来到这座城市。怀着满心的敬仰与期待,我踏上了拜访他的路途。当我终于找到他工作的地方时,却得知他外出了。在此之后,听说他又去了南方工作,那一次的错过,成为了我心中的一丝遗憾,我在心底默默期盼着下一次能够与他相见,聆听他对文学的独到见解。

时光流转,生活的轨迹发生了改变。袁源老师回到了家乡高沙,开了一家小店卖窗帘布。而我也从长沙辞去工作,踏上了回乡创业的道路。命运似乎总是有着奇妙的安排,回到家乡后,我与袁源老师的交往渐渐多了起来。在那间小小的窗帘布店里,在穿梭的布料与柔和的灯光下,我们畅谈文学,交流人生。

每次我将自己写的习作发给他看,他总是会认真对待,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的修改意见,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写作道路上的迷茫。他会指出文章中语句不通顺的地方,提出让内容更加丰富生动的建议,还会引导我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与情感表达。在他的指导下,我的写作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袁源老师不仅在写作技巧上给予我帮助,更在精神上给予我无尽的鼓励与支持。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诠释着对文学的热爱与坚持。他告诉我,文学是心灵的寄托,是对生活的感悟与表达,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与挫折,都不要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在他的影响下,我对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他还时常与我分享他对人生的态度,教导我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在文学创作中汲取力量,在生活中感悟文学的真谛。

袁源老师来洞口找我,我只要不是非常忙的时候都要请他去小店吃一顿,然后去茶馆泡上一壶热茶,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及对人生的感悟。他耐心地倾听着我的烦恼,然后用温和而坚定的话语开导我。他曾对我说:“文学就是那束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光,它能让我们在困境中找到力量,在迷茫中找到方向。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就放弃,要相信自己,相信文学的力量。”他的这番话,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我的心间,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文学的热爱。

在与袁源老师的交往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待人真诚友善,对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都毫无保留地给予帮助与支持。在他的身边,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大家在他的引领下,共同探讨文学,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他就像一个温暖的太阳,用自己的光芒照亮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然而,命运总是如此无常。如今,袁源老师已然离开了我们,曾经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如同一幅幅珍贵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我多么希望这只是一场噩梦,梦醒之后,还能收到他对我习作的修改意见,还能听到他那充满鼓励的话语,还能与他畅谈文学与人生。

袁源老师虽然离开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不会消逝。他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他对他人的无私帮助与支持,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在文学道路上前行的方向。他创建的蓼水潮文学社,他编辑发表的一篇篇文学作品,都将成为他留给这个世界的宝贵遗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创作者不断前行。

在今后的日子里,每当我翻开自己的作品,每当我在文学创作中遇到困难,我都会想起袁源老师。想起他认真修改文章的模样,想起他鼓励我的话语,想起他对文学的那份纯粹的热爱。我会将这份怀念化作前行的动力,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探索前行,用文字传递温暖与力量,不辜负他对我的期望。

茶盏中的热气也渐渐消散,但袁源老师带给我的温暖与感动,却永远不会消散。他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愿他在另一个世界里,依然能够与文学相伴,继续书写着属于他的精彩篇章。

袁源老师千古!

本文由 华夏号 - 华夏号 发表,其版权均为 华夏号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华夏号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7

评论:

4 条评论,访客:4 条,站长:0 条

100%好评

  • 好评:(100%)
  • 中评:(0%)
  • 差评:(0%)

最新评论

  1. 匿名发布于: 

    袁源,中国“打工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2. 匿名发布于: 

    讣 告

    我会创建人之一、中国“打工文学”杰出代表作家袁源先生(又名袁通根),于2025年4月25日下午突发疾病,不幸与世长辞。噩耗传来,学会同仁与文学界同仁皆沉浸于悲痛之中,谨此讣告,以寄哀思。

    袁源先生是高沙镇抚军村人,他一生笔耕不辍,以文字为犁,深耕文学沃土。作为中国“打工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以细腻笔触与深刻洞察,描绘出无数打工人的生存百态与精神世界,为时代留下珍贵的文学注脚。其作品情感真挚,意蕴深远,在文学界独树一帜,深受读者喜爱。​

    在编辑生涯中,袁源先生曾于《嘉应文学》《飞霞》《健康天地》《湘江文艺》等国内公开杂志担任编辑,以专业的素养与独到的眼光,发掘并培育了众多优秀文学作品与作家,为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他在《家庭》《知音》等报刊杂志发表数百万字作品,其文字如璀璨星辰,照亮无数读者的心灵。

    作为我会的创建人之一,袁源先生倾注大量心血与热情,为学会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他以文学为纽带,汇聚四方文友,推动洞口县文学事业蓬勃发展,其功绩将永载学会史册。袁源先生的文学与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为缅怀袁源先生,现向外征集与他相关的回忆性或悼念性文字,内容可围绕交往经历、作品感悟等展开。

    谨此讣告,伏惟尚飨。​

    洞口县蓼水潮文艺学会
    2025年4月28日

  3. 匿名发布于: 
    评分:

    我平生没有见过袁源老师,只偶尔有过电话联系,但他的大名如雷灌耳!祝袁老师一路走好,天堂里没有病痛!!!

  4. 华夏号
    华夏号发布于: 

    杨辉捷:听到这个消息,我一时惊住了!袁源和我年纪差不多,我是在三中读高二的时候认识他的,他那时候已经是回乡青年了,我们都是袁沙雁老师的学生,经常去袁老家请教文艺方面的问题,就这样认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又经常一起交流,一起去参加县文联举办的活动,还经常一起带家庭学生。他皮肤黝黑,沉静的外表总是流露出淡淡的忧郁,他家在抚军村,我好像记得他早年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又是风火眼,行动也不利索,所以家境并不宽裕,所以我有空也去他家帮助“双抢”。他的作品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篇《桃花依旧笑春风》(中篇),感情非常真挚深沉,写的是他自己,女主是谢玉桃,也是现实中女孩,后来不知道他们走到了一起么?后来我高三毕业后就去当兵了,此后就二十多年没有了联系,直到几年以前,通过高沙的文友,我和他又重新建立了联系。但是也只是偶尔联系一小阵子,因为我在部队,有时候联系他的时间并不多,他也好像比以前更少说话了,这样直到今天,猛可里看到你的发文!我真的不敢相信,不愿相信!他这样年轻,竟就离开人世了!
    呜呼!我说不话了!愿袁源一路走好![合十][合十][合十]

华夏号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