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民雕刻爱好者自述自己的非遗木雕人生路

华夏新闻-华夏早报讯(记者 卜运华)走进木雕世界,感受文化与艺术的交融,灵魂与身体的对白。

以下是一位益阳籍木雕艺术者的自述:

生长在洞庭湖畔的我,从小就表现了对绘画的天赋,而上小学之后,每次图画作业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同学的羡慕与钦佩,使我从小就爱上了绘画,也激发着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人生道路充满崎岖,少年时期的我,一方面对自己的美术天赋沾沾自喜,但同时又不知道今后的路在哪里,在当时一个仅仅能解决温饱的年代,人们大都不敢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加之父亲常年生病,靠母亲一个人支撑着整个家庭,还要照顾我们四姊妹,初中毕业后,我不得不出去打工,但在百忙中,只要有空闲我还是不忘自己的喜好,时常在宿舍里自涂自画。有一次在街上无意看到了一个美术培训班的广告,我一打听,得知是当地一个知名美术老师创办的美术学校在招生,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那一段时间,我一边打工,一边在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到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经朋友引见,有幸结识了南洞庭湖地区的民间木雕老艺人李楚才(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洞庭木雕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并拜他为师,专门学习木工及中国传统木雕技艺,从此我开始了我的木雕人生。

《第一书记到我家》木雕  2019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冬季工艺美术精品展工艺美术飞花奖银奖

在师傅的指导传承下,经过几年的艰苦学习,木雕手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也越来越爱木雕,越来越了解木雕技艺了。正是凭借自己日益娴熟的木雕技艺,从1999年开始,先后应聘到广东、深圳、浙江东阳,福建和江苏徐州等地的仿古家私厂专门从事手工木雕工作,由于我的技艺得到了老板们的认可,我的月薪那时就达到了7000到10000元,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看到沿海地区木雕事业做的如火如荼,让我对家乡传统的民间木雕技艺有了新的认识,我琢磨着能否在市场环境下把祖辈传承下来的木雕技艺发扬光大,到了2010年,我终于带着打工攒下来的全部积蓄,回到家乡和自己的堂兄弟创办了一个传统的木雕家具厂,到2016年初注册成立了益阳市宏鹏雕艺有限公司。

雕刻艺术是纯手工制作技艺,需点滴入微,精雕细琢,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件件作品需经过创意、构思、设计、选料、打胚、修光、打磨、抛光、上色、上漆、打蜡等10多道工序,完成一件小作品,至少要一个星期,大件作品要花费好几个月,甚至几年。木雕不仅是体力活,还是脑力劳动,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我耐住寂寞,默默耕耘,在工业和自动化不断进步的今天,我坚守了传统手工木雕技艺的初心。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由于有十多年来的技艺积累,又有师傅的潜心指教,如今我创作的木雕作品,每天有人慕名而来,观赏订购、加工。几年来,除了完成了公司的传统产品佛像生产订单外,我还专门抽时间创作了多幅木雕艺术作品参加全国评奖,不但为公司争得了荣誉,我也渐渐地被当地媒体誉为农民雕刻家,同时经济收入也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从业20多年木雕,有过迷茫,有过失败,也有过力不从心,但作为第四代洞庭木雕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决心在家乡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以来回报关心我成长进步的友仁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推动当地的优秀文化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民间艺术,了解传统文化。


《湖湾静悄悄》木雕2017年第52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获得 “金凤凰”奖

木雕作者简介:王庆云,男,1973年出生于益阳,自幼爱好美术雕刻,中学毕业后,因为家境贫寒而辍学,先后在广东福建等家具企业从事木工雕刻技艺20余年,2016年回乡注册成立益阳市宏鹏雕艺有限公司,近两年,创作的木雕作品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百花奖和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分别获得过铜奖和银奖,是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洞庭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本文由 华夏号 - 华夏号 发表,其版权均为 华夏号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华夏号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1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