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邓学勤同志二三事

文/谭国和

戊戌秋月,菊花争妍的季节,县中医医院办公室的同志给我发来了邀稿函,说是医院建院六十周年院庆,请我这个曾是中医院的老职工写点与医院有关的文字。这个突如其来的邀函,把我的思绪一把拉回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如歌的往事似电影一般在脑海里浮现,而电影的主人公就是时任该院院长邓学勤同志。我想我应该写一写他。

记得很久之前读过洞口作家尹爱国先生的散文集《乡桥》,其中有一篇散文《回春医生》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文中所写正是邓学勤同志退休后回乡义务行医的感人故事。其实,出生于1931年的邓学勤既非中医药学徒,更非医学院科班出身,而是一名土改队员出身的行政干部,先后担任毓兰、桥头、四合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县新华书店经理。之所以与县中医院结缘,是因为他有中草药巧治妇科疑难杂症的家传秘方,疗效明显城乡闻名,县内外慕名求诊者把他的宿舍门都挤破了。时任县委领导为用其所长,于1971年特将其调入县中医院担任院长(革委会主任)兼书记。邓学勤同志在县中医院一干就是12年,一干就干到退休。

记忆中邓学勤外貌极其普通,清瘦且黑,同辈人开玩笑送其绰号“黑荞粑”,他欣然受之。在办公室或者会议室,讨论工作或者会议发言,讲到动情时,他农民的性情暴露无遗,在凳子上坐着就不由自主地变成了蹲着。在他的身上完全找不出领导和名医的外表特征,但是他却是一位有着崇高威望的管理者,是一位治院有方的院长,医院职工上上下下都敬他服他畏他。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一心为公的工作作风,源于他大公无私的人格魅力。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县中医院办院条件极其简陋,全部医疗用房仅几座土坯房,不仅严重制约了医院的发展,而且在建院时修建的土坯房大多成为危房,时刻威胁着病人与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邓学勤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面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一面在资金尚未到位,建设计划尚未下达的情况下,采取借钱、借物的办法,带领医务人员利用休息时间,与建筑工人一道自己动手修建住院大楼。住院楼建成后,有些领导却对邓学勤同志一度产生了偏见,认为这个同志不服管理,不按程序开展工作。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种一心为公、大公无私的“不按程序开展工作”,让100多位病人和医护人员逃脱洪水溺亡的厄运,为医院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9年,平溪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地处低洼地的县中医院的几栋土坯病房倾刻之间冲得荡然无存。万幸的是,医院在洪水来临之前建成了新的三层砖混住院楼,病人和医务人员在洪水来临前能够有一幢楼房可以转移。

邓学勤同志工作以霸蛮出名。修建住院楼那段时间,他白天忙医院管理,下班后组织职工到建筑工地义务劳动,每天工作时间达十三、四个小时。有时由于过度疲劳,他从工地回到住处,累得顾不上洗去脚上的泥巴,用报纸包住脚就和衣呼呼大睡。多年后,医院当年一些老职工说起他报纸包脚睡觉的往事,仍是感动而泣。在他的管理和带领下,县中医院自1972年至1980年连续8年获得省市县红旗单位称号,经验先后被邵阳日报、湖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推广介绍。

说起邓学勤同志能够成为妇科名医,颇具传奇色彩。他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他凭籍天资聪慧,从妻家学到祖传草药秘方,在洞口中医妇科医疗领域独树一帜,屡克顽疾,成为誉满城乡的妇科名医,创造了洞口医疗行业的时代奇迹,山西、上海、四川等地都有慕名向他求治的病人。他每天忙行政管理,忙治病救人,一有时间他就带领医院青年药师深入雪峰山腹地采挖草药,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但他从不叫苦,以医人为乐,治愈了数以千计的妇科疑难病症,深得病友的信任与爱戴。

1982年2月,邓学勤同志退休,但他身退心不退,仍时刻关心县中医院的发展。退休回到家乡后,他又一心想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带头捐款、出力,修建村道,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种植业。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充分发挥余热参政议政,退休后还当选洞口县第十届人大代表。就在生病去世的前一年,他还与一些老同志四处奔波筹款,终于修复花园红军桥,再现本地革命历史,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好评。

2004年4月,邓学勤同志罹患绝症与世长辞,医院数十名老职工闻讯前往花园高坪天名山送行。如今斯人已逝,而他的那些感人事迹,却永远留在我们这些中医院老职工的记忆中。(作者系原洞口县卫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本文由 华夏号 - 华夏号 发表,其版权均为 华夏号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华夏号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2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