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垣洪作品:过 年(散文)

文/向垣洪

 

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冬天最独特的味道则莫过于“年味”。提及“过年”,儿时的年味总是会迅速地充斥鼻翼,一不小心,呼吸之间竟仿佛沾得满口满心都是那浓浓的鞭炮味儿和糖果味儿。朦朦胧胧地,像是又回到了那些年……

小时候,最盼望过年。因为过年有新衣、新鞋穿,有压岁钱花。

每到过年前,石头冲人有钱的,没钱的,都得好好回家过年。而呆在石头冲的家里人,早就准备过年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期待新年之初能热热闹闹,更是图个吉利吧!

离过年还有一个月的时候,最忙的是石榴生产队的屠夫猫龙。冲里的人家也顾不上天亮之前杀猪的习惯,轮流去请他来家中杀猪。冬月,当寒风开始飕飕劲吹时,一声声猪的尖叫声就会从石头冲的院子里钻出来,飘在山谷和云空。顺着山,顺着云,顺着一阵阵猪的尖叫声,你就会看见屋前的平场上有一头猪被几个男人扯出来。猪尖叫着拼命地往后奔,几个人七手八脚地拼命地往前扯。人和猪,在冬月的某年某月某日开始了一场战争。猪知道自己要慷慨就义了,委屈的呼天抢地的喊,人为的就是过年时能够吃上肉,为了熏一炕腊肉,以便过节和来客时客气一点。猪哪里能够不做牺牲呢?

在石头冲,谁家杀猪是大事,就像办喜事一样热闹,帮忙的人很多,加上一些邻里乡亲的,每家都要请来一位代表,摆上几桌,大块地吃肉。主人家也不心疼,人来得越多,也就越高兴。

湘西南最传统的年味就是熏腊肉了。把猪肉抹上盐,放在木盆里放上十天左右,让盐的味道咬进肉里。咬好后,一块一块挂在火炕上,每天用柴火熏。石头冲就在雪峰山山脚下,山上有各种各样的杂木,各种各样的杂木含有各种各样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随着烟火熏到肉上,腊肉就有一种特别特别的香味了。特别是那些松枝、翠柏、檀木、桂皮和橘子皮等有特殊香味的木料熏制出来的腊肉,就更香了。

由于熏的时间长,腊肉没有一点水分,放上几年都不会变质,不会馊臭。吃的时候,用火把皮子烧烂烧焦,用热水洗净,那颜色就漂亮极了。皮子是金黄金黄的,肥肉是昕白昕白的,瘦肉则金红金红的,全都闪闪发亮!炒也行,蒸也行,全都肥而不腻,油而爽口,一锅腊肉,香飘整个村子。

杀了猪,石头冲人还会灌一些香肠。灌香肠时,洗肠子就是一件特别费劲的事。一副猪肠子要用盐洗上两个小时才放手。洗好了肠子,把剁成肉泥的瘦肉伴上一点点盐,喜欢吃辣的人,还会拌一点辣椒粉。然后一点点灌进肠子。灌好了,挂在火炕上,跟腊肉一样在火炕上熏。烟熏过的香肠,红中带黄,硬如铁棍,拿来耍双节棍都没问题。香肠可蒸来吃,也可炒来吃。无论蒸炒,都名副其实的,香!

熏了腊肉,灌了香肠,石头冲每家每户还要打豆腐。选上好的黄豆,洗净,浸泡,泡得软软的,再一勺勺喂给磨子,磨子一口一口地嚼成泥磨成浆。白中带黄的黄豆浆放在纱布过滤,将豆渣过滤出。过滤出的豆渣,一般人会把豆渣立刻处理掉。石头冲人吃了一餐新鲜的豆渣后,会把豆渣捏成一个个团子,装进一个篮子,跟腊肉一起熏。十天半月后,熏过的豆渣干干的、黄黄的、硬硬的,一股浓香,跟大蒜、白菜之类的炒吃,更香,那香浓得一个寨子都听得到。过滤后的豆浆,用开水煮熟,冷却,点浆。点浆就是放石膏粉,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会豆腐很少,味道很差;少了,就会全是网眼,捻不起来。点了浆,就成了豆腐脑。把豆腐脑舀进纱布冷却,包好,压上木板和石头,把水压干,豆腐就成了。压在木板上的石头一定要用力均衡,不然豆腐就会疙疙瘩瘩、高高低低的,很不好看。

豆腐打好后,石头冲人就把豆腐也放在火炕上熏成豆腐干。或者找来一个木盒,铺一层稻草,放一层豆腐,再铺一层稻草,再铺一层豆腐,放上一段时间,豆腐发霉,做成霉豆腐,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豆腐乳。发好霉,伴上辣椒粉、花椒粉、姜丝,在陶瓷里放上一个月,霉豆腐的颜色灿烂而干净,比龙肉都好吃。特别是那些感冒或生病的人没有口味时,来两坨小小的霉豆腐,会吃上三大碗米饭。

石头冲人一般至少要打两锅豆腐,一锅豆腐做了豆腐干和霉豆腐,还要留出一锅豆腐做成猪血丸子。猪血丸子,又喊血粑,是邵阳地区的传统家常菜,几乎家家户户都制此品,以供数月之需。

做猪血丸子最难的是伴料。要把猪血、辣椒粉、五花肉、盐、香叶、豆腐等佐料放在一起,用手细心地捏碎拌匀。如果猪血拌不匀,丸子的色彩就不好看;如果五花肉没有拌好,吃起来的丸子有些地方肉油得多,而有些地方没有一点肉,丸子变得涩涩的,不对味口。而且水也不能凉太干,太干了,丸子容易裂开缝。但太湿了也不好,捏伴后做成的猪血丸子,成型不好看。

猪血丸子是一道极好的下酒菜。石头冲人喜欢用地里长得极为葱茏的野葱清炒。那浓浓的野葱的芳香渗入猪血丸子,猛猛地咬上一口,使人满嘴生津。

熏这些年味之前,石头冲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正月之前大约一个月前,大人们就开始集中上山打柴,其中的一个大项就是“刨树根”。树根火性旺,比一般的柴火耐久,因此,树根就当仁不让地成为过年煮东西的最佳材料。年前,石头冲一个重要的景观就是,各家的院子里都齐唰唰地架满了劈好的树根。

柴火准备好了,除了熏腊菜外,大家还会烤几坛子米酒,或者糯米甜酒。除了甜酒,还有美味的糍粑。小时候,奶奶把泡了一晚的糯米倒入木制的甑中,然后,用一双特制的长筷子将糯米扒拉平整,然后插几个“气孔”,盖上甑的盖子,把甑放到锅里,锅中上水,往灶里添柴,点火开蒸。柴火也有讲究,要“文武结合”,一开始用稻草燃料类的文火“热身”,以劈柴类的武火加力。武火威力大,慢慢就闻见了甑中糯米散发出的阵阵清香。这时候,把石臼抬到院中,“上汽了!”随着一声呼喊,糯米宣告蒸好。揭开盖子,爷爷将甑环抱起来,将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父亲则在石臼中用力“鼓捣”。奶奶将手洗净并在石臼前放一盆热水,在父亲打糍粑的间隙翻看拍打糯米。这时候左邻右舍都已聚集在堂屋里,边聊天边等待着帮我们家做糍粑。

接下来,就需要把打好的糯米团做成一个一个薄薄的糍粑。谁家孩子要去丈母娘家拜头年,那糍粑必须做得又大又圆,糍粑的正中间还必须点上红点,如果不这样的话,丈母娘会大发雷霆,这门亲事也很有可能因此告吹。糍粑做好后,在地上放上一大块干净、白色的布,把糍粑放上去让糍粑自然风干。过些天浸泡在清水里面,防止霉变,吃的时候捞起来晾干,煎、煮、蒸、炸,都成!

往往这些天,整个石头冲就氤氲在一片浓烈的糯香之中。走门串户的人们,身上都透彻出一股清新的香糯味。

这些年味都准备好后,石头冲人就开始过年了。堂屋里贴着大红的对联。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所以从那个时候就有贴春联的习惯,石头冲的人家都对民俗规矩礼节很重视,大家贴上了红火的春联,字眼中早已显示出自己的心情,更显示出新年的红火与吉祥。

房间上上下下得打扫得干干净净,各种东西也摆列得整整齐齐,连柴房里的柴都收拾得层次分明。小朋友们穿着平日难得干净的衣服,亦不会像以前那么野;年轻的小伙袋子里随时准备好上好的香烟,见了长辈马上敬上一根,会让人觉得自己长大已懂事多了;更有年轻的女儿家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这些天很多想来年抱孙子的老人家把所有的喜事凑到一起,托媒人去自己中意的人家中说说媒,哪个女儿家不想被别人相中呢?

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做好丰富的菜,有红枣炖肉,昭示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亦会有鱼,寓意着年年有余。大家吃饭前把美味佳肴摆上,点上钱纸蜡烛,年长的老人代表一家人敬祖宗,没有祖宗在天之灵的保佑,一家人哪能什么事情都顺顺利利,我们姓向的人家会单独敬向德康公,他是我们家族里面的神灵,保佑着家禽家兽能平平安安,敬完之后,大人开始放鞭炮,胆大的小孩也围着凑热闹,放完后大家围着红彤彤的木碳火吃上一顿美美的团圆饭。吃饭时大家都不吱声,也特别小心,生怕自己说了什么不吉利的话,亦怕自己不小心把碗筷丢在地上。吃完团圆饭,大家会忙乎做自己喜爱做的事情,老人家忙着守夕,得一起坐到天亮,大人在家做些好吃的摆在堂屋,亦会给每个小孩发压岁钱,不论多少,图个吉利吧!小孩子们时常出去放一两个花炮,马上就跑到堂屋里来找好吃的,实在熬不住了,才上床睡觉。

大年初一,一家人得在天亮前起床。女主人做好早餐后,男主人点钱纸蜡烛香火,拜天拜地拜祖宗,祈祷新年全家兴旺发达。做完这一切后,男主人就放炮仗。这个时候,村子里的鞭炮声会响成一片,家家户户开始吃早饭,这是大年最隆重也最讲究的一顿饭。

一家人围拢在桌前,吃早餐时亦有礼有节,菜是不能上昨晚剩下的,亦会上一整条鱼,连不爱吃鱼的人都会夹一两块吃。一家人品尝着美酒佳肴,一边看着春晚的精彩节目,笑语连连,歌声阵阵,看着儿女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父母便也开心地絮叨着来年新的年景和希翼。

吃完饭,天就亮了。大家稍为休息,女主人把餐桌上剩下的饭菜撤走,摆上小吃,待一会儿有人来拜年时好用来款待客人。

拜年是有规矩的,初一先给本家亲戚朋友拜年,初二到老丈人家拜年。初二走丈人,是湘西南人对丈人的尊重。人家的女儿在你家苦了一年了,丈人想自己的女儿也想了一年了,新年的第二天就应该去丈人家拜年、感谢,让丈人好好看看自己的女儿是不是还好好的。拜丈人,烟、酒、糖是不能少的,其它的,能多就就多,没有也没关系。其它的日子奔走各亲戚家。拜完年,各家各户照例要请附近的亲朋好友来家中吃一餐饭,大家互相交流,增进感情。

到了初七八,大家又开始忙碌起来,南下打工的亦会出发,在家的得忙着准备新一年的春耕生产,或者忙乎别的生计。因为谁都想来年的时候又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新年呢!

来年的石头冲,还会这样热热闹闹,有滋有味。

 

【作者简介】向垣洪,男,汉族,1980年9月出生,湖南洞口人,大学本科文化,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99级作家班学员。历任杂志社社长助理、省直机关雇员、政府官员、房地产企业法定代表人,现为深圳沃溪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深圳市影视产业联合会理事。

本文由 华夏号 - 华夏文化 发表,其版权均为 华夏号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华夏号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1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