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早报评论员:浙江道教学院招生录取比例21:1 不必过度解读
《华夏早报》“华夏早报评论员”专栏评论
文 / 《华夏早报》评论员 湘人李
信息显示,今年浙江道教学院招生60人,报名1300人,录取比例达21:1。由于这所学校恰逢与中国高考录取季同时招生,并且又是国家全日制本科学校,社会上很多人就此以为1300人报名的都是参加今年高考的考生所填写的志愿。由此,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南都视野)
笔者仔细看了看浙江道教学院的招生简章,其实报名者根本就不是参加高考的学生,浙江道教学院是针对社会招生,只要具备高中或高中以上学历,年龄在18岁到28岁,通过指定的渠道报名成功后,再接受学院的各种考试,然后择优录取。所以,如果了解清楚这些,估计社会大众、芸芸苍生就不会对这个21:1的录取比例而感到惊讶了。
宗教是一种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如何认知宗教,是普通民众所无法轻易掌握和驾驭的。因此,宗教就成为修行的代名词,也就是说,真正的宗教人士,都是要经历一段极其严苛的修炼经过的。早时,在某省工作,寺庙颇多,知道某名寺高僧得道之前就是独自一人在深山老林打坐冥想,苦练修为。正所谓,严寒酷暑,春去冬来,日晒雨淋,风吹霜打,三年时光,其身子任由虫爬蚊叮,那些仅够维持基本生命的食物,全凭信徒不定时间送来,如果一时衔接不上,只能忍饥挨饿。最终苦熬三年,志若磐石,遂成得道高僧。
有心人统计过道教学院招生考试成功的“考生”,他们很多一度是曾经成功的年轻人士,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生活的认知,不再是课本上的那种“抽象说教”或者“教条规劝”的概念,他们自己学会了思考,既思考了社会,也思考了自身,更思考了未来,同时也是在思考了“道教”本身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也就是说,对于浙江道教学院而言,虽然今年有1300位报名求学的,但是他们自身的“考试制度”必定会把那么些盲目前来的人给筛选掉。
因此对于浙江道教学院四年本科教育而言,他真的就是一条苦难的修行之旅,据统计过往的“学生”,最终能毕业的,也就一半左右,淘汰率高达50%。
由此可知,到浙江道教学院去求学,其本质就是修行,只是说,它将传统意义上的修行,融入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内容,譬如说政治理论课、文化基础课,此后才是与道教有关的一些专业课程。
但这些只是个开始,其它的诸如长时间的打坐冥想,凌晨四点起床的早课等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磨砺,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了事或者得过且过。那种“小道士念经有口无心得过且过”的状态,是混不过去的,因为修行的都是成年人。成年人,得对自己负责。
因此,浙江道教学院“21:1”的录取比例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也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
但问题就在于这个“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时代,所谓“两秒”决定内容去留的问题。一部手机替代了所有的“阅读”。一目十行,两秒就下结论,这是何等恐怖的一幕。
所以,那些一张图配一点危言耸听的文字,往往就有了数十万上千万的阅读流量和数千条的无脑跟帖。没有几个人去做深入和复杂的思考,所谓事件发生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他们只是针对那个危言耸听的“流量吸引点”大作文章,从而云云苍生就成了“网络群氓”,实在是太悲哀了。
不少人应该还是有所了解,道士,他们有一个“盛世归隐深山,乱世下山救世”的信条(与另外一个“盛世出山传教,乱世进山避祸”的修行模式截然相反),所以道士在很多人眼里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在修行者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苦修”成就面前,你的“两秒”流量思维,是很难与他们匹敌的。因此,在这里,我对这个“21:1”的录取比例,表达个人的肃然起敬之情。
借用一位修行者说的:山上苦,难道山下不苦?这句大白话,没有几年修行的道士,是说不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些年因为疫情所导致的连锁反应,大家都被自己所早已形成的那个“舒适区”淘汰了,而新的舒适区又没有那么容易形成,于是乎,所谓新的“苦难”就来了。这,恐怕也是大家觉得,可能去做一名有本科学历的道士,应该是很幸福的“原因”之一吧。
一审:贺强 二审:董哲 三审:江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