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有话说|多地公布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 不要再让清单成为“空头支票”

《华夏早报》“总编辑有话说”专栏评论

文/董哲

近日,在近年来全国各地持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措施的基础上,河南、贵州等地陆续发布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并公布举报电话和邮箱向社会征集相关线索。长期以来,关注、投票、点赞、转发、拍照上传、APP下载等非教育教学事务一直占据着教师大量的时间。在今年3月发布的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显示,60.3%的受访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工作量加大,70.9%的受访教师呼吁减轻非教学负担。而近期多地再次出台新一轮减负措施,不少网友呼吁能落到实处。(2023年12月13日 南方+)

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一律叫停;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任务,一律拒绝。如果这两个“一律”能真正得以贯彻和落实,真乃教育界一大幸事,也是教育体制的一大进步。在笔者看来,为教师“减负”,也是为广大家长和学生减轻负担。只有这些劳民伤财、严重侵害教师、学生和家长宝贵学习时间的形式主义之举少了,教师才能更安心专心于教学,学生才能得到老师们更高质量的教育,家长们才能不会连带着受累。

笔者作为学生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到中小学,一直被学校在这个那个部门“胁迫”下,所下达的诸如各种接龙、问卷、知识竞赛、观看视频等等各种任务所累,对家长群里时不时蹦出来的,各种可有可无又必须要配合的任务简直是睹之色变,甚至到了神经过敏、“心惊胆战”的地步。但和大多数家长一样为了孩子不被“穿小鞋”,只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

这些名目繁多、打着“对教育负责”“为孩子好”的名义的工作摊派,其实都是自上而下的形式主义在作祟作怪,很多都与教育教学活动八竿子打不着,严重影响各个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也直接加重了教师、学生和家长们的负担。在这些被摊派的形式主义任务“压迫”下,无论是校方和家庭都是不堪重负,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据新闻报道,今年以来,除了学生,全国各地已陆续有教师因不堪重负、心理压力过大,而在校内自杀身亡的惨剧发生。不知道是不是他们血淋淋的抗争唤醒了有关部门的良知,还是有关方面确实意识到了“形式主义害死人”的严重危害,在前些年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减少教师非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近期又有多地纷纷发布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和“减负”措施。从这些清单和措施上可以看出,这些地方的政府和教育部门对教师减负工作是相当重视的,措施也是很严厉和可行的。但是关键一点,具体能不能落实到实处,执行的力度和效果如何,还有待于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目前,从以往各地已发布和实施的减负举措来看,可以说收效甚微,很多最终又落入了另一种形式主义的“窠臼”。之所以下这样的结论,各地在中小学减负政策出台后,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不减反增的负担及压力现状,可见一斑。

我们知道,早在2019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将中小学教师减负改革纳入整治形式主义专项工作,对影响教师教育教学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进行集中清理,并要求省级党委和政府列出具体“减负清单”,减少教师非教学任务。

事实上,该《意见》出台至今,某些形式主义的做法反而愈演愈烈,很多地方与《意见》背道而驰,完全置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基本权益于不顾,我行我素,擅权妄为,各级政府部门为了完成工作指标和所谓的政绩,仍旧不断摊派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任务给学校,学校又将任务摊派给教师,教师又将任务摊派给家长和学生,整个摊派“一条龙”。“减负”之路最终还是走到了“72.9%的受访教师认为工作量比较大、非常大,70.9%的受访教师呼吁减轻非教学负担”的死胡同。

因此,国家出重拳,地方下狠招,从上至下重落实,看效果,坚决摈弃形式主义的错误思想和做法,遏制形式主义向学校转移的趋势,才能切实减轻中小学校和师生负担,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教育氛围,才能真正让教育“归位”。

(作者系华夏早报社编委、华夏号聚合新闻平台执行总编辑、灯塔新闻执行总编辑)

一审:贺强 二审:朱文强 三审:江单

本文由 华夏号 - 华夏号 发表,其版权均为 华夏号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华夏号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2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