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早观察|内蒙古开鲁县的“增补承包费”是否属于敛财?
文/子箫
一段由“中国三农发布”发布的视频,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关注,因为“中国三农发布”不是自媒体,它是隶属农业部的官方机构,有关农业方面的政策法规,它比谁都清楚。
所以视频一出来,马上就得到了开鲁县的“高度重视”,几位涉事的基层干部迅速被免职,不过,免职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开口向土地承包户要钱,而是说话的方式不对。
自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百姓听得最多的是种地开始有补贴了,而所有这些“看起来挺美”的好事,其实并没有提高一般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相反,农村里年轻一代愿意呆在家乡的人屈指可数,原因很简单,种地要是真能发财,哪还有农民的份?
而这种情况,在内蒙古开鲁县似乎是一个例外。那里的土地承包者确实能赚到一些钱,但他们赚得并非种粮的钱,而是通过在承包的土地上种玉米之类作为牛羊的饲料,以此降低养殖成本。
至于他们每年能赚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当地村镇干部肯定心里很清楚,要不他们也不会狮子大开口让人家每亩每年交200元(在他们口中却只说交200块钱,实际上,被阻止种地的养殖户,少的每年也要数十万,多的要上百万)。
那么,他们的依据是什么?
这就是他们的依据?既非也是。
来看一下开鲁县的官方说明:
显然,图片(视频)中村干部并不是胡说八道,只不过他把话讲得有点难听(也许他自己也不想收这笔钱,才故意用了一个“敛”字)?
但看他副凶巴巴样子,似乎又不像是被逼无奈。
我们从开鲁县的“情况通报”中还发现两个“新名词”:国土三调与国土二调。
——其实这是农业行政人员的习惯用语。
所谓国土三调其实就是“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建国以来,确切地说是有史以来,全国共进行了3次土地调查。
第一次是1984年,花了十几年时间,1996年底才结束调查,直到1999年11月1日才正式发布调查报告。
第二次是2007年,这次稍快一些,2年基本结束,但公布成果也到了2013年12月30日。
第三次也就是最近一次,由于采取了卫星遥感等新技术,2017年准备,2019年12月31日开始,2022年4月15日就正式启用了新的数据。
内蒙古开鲁县依据“国土三调”的数据,将原土地承包人的草滩地(国土二调所显示的)按照基本农田用地来收“增补承包费”并美其名曰是他们“新增耕地高效利用试点工作采取的处置方式之一”,这种说法靠谱吗?有无政策依据?
其实,无论是“国土二调”还是“国土三调”的分析报告,反复强调就是保护耕地,国家通常是鼓励各级政府对荒滩进行改良升级。
如果改良土地的成本全部由地方政府投资,适当收取相应的费用还勉强说得过去,而开鲁县的情况则恰恰相反,所有土地改良费用都是土地承包者自己付出,按理国家还应该给予奖励或补助,而不是借机收费。
村干部用一个“敛”字听起来似乎让人不太舒服,但他所表达的内容可谓是“入木三分”,非常确切。
纵观历朝历代,凡与民争利的行为,一旦开始,通常都收不住手。如果及时制止,到最后通常会出现吃相难看的场景,其结果与杀鸡取卵无异。
韭菜的特性固然可以无数次割取,但最好别伤到根处,倘若连根都拔了,你就永远没有韭菜可吃了,这是傻瓜都明白的道理。
来源|“微信公众号”史学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