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早报评论员:禁止强制“刷脸”,岂止酒店?
《华夏早报》“华夏早报评论员”专栏评论
文/《华夏早报》特约评论员 黄齐超
在酒店办理入住登记时,很多旅客都习惯了“刷脸”。不过,上海近日发布,严禁对已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的旅客进行“强制刷脸”核验。在上海,走进很多酒店都可以看到相关提示标语,上面写的第一条就是“严禁对已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的旅客进行‘强制刷脸’核验”。记者在采访时也观察到,旅客们入住时只要出示自己的订单和本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即可入住,并没有刷脸核验的操作。(中国新闻网 4月24日)
现如今,入住酒店,旅客都习惯了“刷脸”,因为它方便快捷。这一“惯例”或许源自于酒店的强性要求,但大家渐渐习惯了,似乎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然而,“刷脸”则意味着将自己的脸部信息交给了酒店方,倘若发生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或将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乃至更严重的伤害。
人脸识别是高效率的身份验证技术,它能够实现快速、无感、不接触验证。经过技术迭代升级,人脸识别的准确率逐渐提高,它已经适用多种场景,比如门禁、景区、酒店、银行、安检等领域。尽管“刷脸”方便快捷和高效,但也引发公众担忧——脸部信息属于重要的个人隐私,相关方采集应当遵循法规,能否做好信息保护?
公众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今年2月份,中央电视台就曾报道,陕西西安某公司的财务人员张女士与老板视频通话,老板要求她转账186万元到一个指定账号。既然是视频通话,张女士没有多想,就按要求转账了。随后,她按惯例将电子转账凭证发到群里,老板发现不对,进一步核实,他们意识到被骗,及时报警,最终保住了156万元,损失了30万。显然,该公司被骗,老板的面部信息泄露是罪魁祸首。
人脸信息作为主要身份验证手段的生物信息,对消费者的个人财产安全十分重要。特别最近这两年,AI技术日益成熟,“AI换脸”的网络诈骗频现,陕西西安的这个案例,仅是其中之一。我们向来都信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视频为证,大家的警惕心就会放松,网络诈骗成功率就倍增。“AI换脸”以假乱真,验证了面部信息的重要性,我们绝不能再掉以轻心。
事实上,早在2021年,最高法就明确宾馆等经营场所滥用人脸识别属侵权。去年8月份,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也重申了这一点。鉴于人脸数据的唯一性与不可更改的特性,一旦被泄露就难以补救。所以,大数据时代,国家加强了个人信息隐私,我们公众更应学会用审视的目光对待“刷脸”要求。
入住酒店,用身份证即可验证顾客身份,何必非要“刷脸”呢?但现实中,遍布各种场景的“刷脸”,几乎都属于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上海出台规定,要求酒店保护旅客隐私,不得强制“刷脸”,这既是回应公众的关切,也开了个好头。窃以为,谁都该保护消费者的“脸”,也就是说,所有存在强制“刷脸”的场景,采集方都认真反思,而不是止步于酒店。
搜索“超想说事 ”微信公众号阅读黄齐超更多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