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说岁月迭嬗,镌刻人生清雅——读罗炳崇散文集《一墨尘笺》

编者注:罗炳崇散文集《一墨尘笺》近期将由先锋文化出版中心出版,并被纳入该出版中心思想者“见证时代”人文读本第二辑。

文/郭园

罗炳崇的散文集《一墨尘笺》由“春山雨露”“岁月沉吟”“凡尘烟火”“温情絮语”“行迹天涯”“墨香书语”等六个篇章构成。作者穿行在生活的丛林中,行走在岁月的长廊上,感受着人间烟火的气息,抚触着心灵的孤独和寂静,思索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一纸一笔,记录下那片土地,那群人,那些事物和景色,沉淀着童年梦想,人生向往,浮现着生命的脉络,时间和空间的走向以及人生旅途的足迹。

这本书的名字取自文章《一墨尘笺寄慈母》,这是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对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的追思,也好似写给母亲的祭文……作者说:“此刻,我只能用墨水,把尘世间所有的愁绪和无尽的思念,寄托在薄薄的纸上,希望您能够听到孩儿的心语。”罗炳崇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描绘对亲人的情感,对生活的凝望,一墨尘笺寄天地,一纸情怀留安然。这是他对生活的浅吟低唱,对自然万物的细语呢喃,对过往生活的真情倾诉。

一、对故土亲人的动情回望

故土家乡,亲人友人,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陪伴着我们,在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祖辈亲人渐渐远去,人生伴侣、子孙后辈逐渐走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些亲人从有到无,一些家人从无到有,亲人、友人、恩师、长辈贯穿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因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刻意将有关家乡亲人的篇目集中在同一个章节中,而是以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排列摆放着它们的位置。这就好像我们的现实生活,时而是孤独的一个人行走,时而遇到三五挚友,时而拜访经年故人,时而走入阔别多年的家乡,完成人生的迁徙与转移,出走与回归。罗炳崇也在纸上完成他的精神回望,灵魂的依偎与眷恋。

作者在福建西部一个叫李屋的小山村度过他的童年,当故乡像飞鸟一样从心头掠过,往日生活的碎片便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那些住过的平房宿舍,电影院逃票、摘野果、打蛇、听收音机的有趣经历,严格的家规,节日里的热烈兴奋,贪心上当……这些儿时的生活体验,印刻在作者的脑海中,是他永生永世的美好回忆,每每思之,倍感甜蜜。这些记忆也牵引着他更加热爱生活,热爱那片土地,热爱那里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是李屋造就人们刚毅的性格和水一样的灵性柔情,浸润滋养着那里的人们,不畏艰难,敢闯会创。故乡李屋,给罗炳崇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和梦幻般美妙的经历,无论身在何方,总有一个牵挂的方向,那就是故乡的方向。那里有挚爱的亲人,热爱的朋友,他们含辛茹苦地养育着我们,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他们与我们一起风雨兼程,相互陪伴,摸爬滚打,栉风沐雨,一起分享欢乐和悲伤。人对土地的眷念说到底还是对那片土地上人的思念,人是情感的载体,情感的媒介,情感喷薄而出释放的对象。正是因为有了亲人、朋友,有了我们挂念和放心不下的人,我们才会像风筝一样,被那个场域紧紧牵系和环绕。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我们的根始终在那片土地,与那里的一切深深相拥在一起。

作者在书中写道:“故乡的山山水水呵,萦绕着多少思念,寄托着多少乡思!我又做了一个甜蜜的梦,我还是大山里的那个小屁孩,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赤脚走向那洒满阳光的小河……”不论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回到山村,作者都在与山村的再一次相遇中找回童年的温馨记忆和愉快体验。这是他对故土山乡的动情回望,在历时性的时空中打捞着那些经历过的,注目过的美好时光,由此串联起人生记忆的回环往复和流通共融。

除此之外,冠豸山、培田、店头街、丁屋岭、土楼、才民村、(永定)内坑村、清溪翰林耕读传家的故事,都进入作者书写的视野,被他记录下来。这些闽西大地上的建筑景观、自然风物、历史人文,彰显着作者对乡土传统、民间风俗的观照,显示出他对闽西大地的细致观察、深情厚爱,寄托着他朴素内心的赞美与歌颂。

从刚刚组建家庭时,觉得妻子傻,一根筋、认死理,到后来慢慢转变观念,觉得家有“傻妻”便是福,这不是傻,而是妻子身上的美好品质在闪光。妻子的淳朴善良一直在感动着作者,感染着作者,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作者的人生认知和生活路径。妻子开车从来都是中规中矩,刮蹭后还会给对方留下字条,天生贫血仍要坚持向告急的血库献血。在工作中,分内之事认真干,分外的事帮着干……这是妻子的傻,更是她的厚道与纯真。孩子的到来,虽然有时很恼人,但却也赋予家庭全新的意义,赋予作者和妻子父母的责任,使得作者体会到为人父母的欢乐和忧愁,享受着为人父母的酸甜和苦辣。

母亲的吆喝至今仍萦绕在心头,回荡着挥之不去的愁绪;她是家庭的主心骨,性格温顺、柔和大度,“凡事与人为善”是她人生的信条,母亲做人做事的观念影响着儿女的一生。无言的父爱深沉而厚重,父亲对孩子的严厉、斥责和打骂,直到长大后才明白,那是他爱子之深,则为之计深远的一种表现,父亲不是不爱孩子,只是不善于表达。母亲离世时,大嫂有条不紊地安排着一切,让我们在悲痛之余,亦感到无比欣慰。之后的日子里,大嫂更是勇挑家庭重担,使我们这些在外工作的兄弟姐妹,安心了不少,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真正让我们有了“长嫂如母”的感觉。在两位姐姐的照拂和关爱下,作者被疼爱、宠溺,他说:“有一个姐已经是宝,有俩姐则是幸福翻倍了。”

恩师郭启熹终身奋斗在教育事业的战线上,他对科研的执着,对学生的谆谆教诲令我们一生感到骄傲和自豪。罗炳崇说:“在人生这趟没有回程的‘列车’上,能得一知己不易,而素交两三挚友,则更加知足矣。”他的发小、驴友、摄友、文友、茶友,都成为他记挂在心头的永生怀念,在一个个月朗风清的夜晚,那些情谊如醇香秘酿,令人沉醉其中,快乐无穷。

作者在书中写下祖辈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恩师挚友,这些是他存活于世间的最大快乐,是他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我们珍爱着人间万物,热爱着人世生活,与身边的亲人友人一起阔步向前,砥砺前行。他们给我们带来生生不息的力量,带给我们情感的滋养和润泽,也带给我们真实人生的感触和欢喜悲戚。

二、对自然景致的深情描摹

作者立足闽西大地,那些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晦明变化、阴晴日月都成为他笔下的主角,在对这些景物、事物的描摹中,罗炳崇思考着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他走入生活的丛林,感受着自然万物蓬勃萌发的样态,以自然样貌折射着人世间的苦乐年华。

一夜秋风起,秋天悲凉、惆怅,落木萧萧,也有满满的收获和浓浓的思念。看到绚丽多姿的秋天,看到瓜果飘香的秋天,看到那一轮清朗的明月,作者想起家族的扫墓祭祖,那是敬重祖先,重孝倡廉的体现。那些时代大浪淘洗过的前尘往事,总在冥冥之中指引着我们,抚慰着我们。秋天不应该是落叶的终结,而是下个季节萌芽前的蛰伏,是重生前的涅槃。“生活哪怕有再多苦楚、再多磨难,总会有明日灿烂的朝阳。正因为生命短暂,活着的人,更应该珍惜当下,珍惜拥有。”这是作者对生活的期待与拥抱,对当下时光的完全敞开和无比信赖,而心中的期望和希冀则是他热爱生活、追逐生活、徜徉生活的内在动力。看着温柔的月色,那么隽朗、美好,不正像我们的人生一样,时间的长河永无止境,个体生命只是这条河流中的一段,一直向前,一直奔跑。人生不能重来,也没有回头路,因而当他抬头看见皎洁的月色,看到满天繁星,心中便释然,达成与世界的和解,与生活的和解,与自我的和解。

作者以前认为蝉是一类聒噪的生物,认为它们总是随波逐流,在烈烈夏日中声嘶力竭地炫耀着自己。当岁月沉淀着人生经历,作者发现自己对某些事物的态度竟也有循序渐进的改变,对事物的本真有更加深刻和透彻的领悟。“其实蝉在地下修炼多年,但造化不公,赋予它见天的生命,也就短短20余天。它们为享受短暂的生命,宣泄迟到的激情,寻找寥寥的知音发出呐喊,我们怎能一味斥责其大声喧哗,声嘶力竭。”无论生命漫长抑或短暂,都有其意义和价值,放肆忘我地鸣叫是蝉儿们生命的恣肆与张扬,是它们生命的释放与交响。作者由斥责蝉到理解蝉,在生命的喧哗与寂静之间,在生命的长久与转瞬之间,领悟到生命的内驱力,感知到生命的坚韧和顽强。这是生命之间的同频共振,这是作者在自然生灵身上寻找到的惺惺相惜。当鸣叫再次响起,蝉声依依,我们虔诚地聆听着,似乎在聆听一段悠远的旋律,追寻一个远古的传说,也似乎在欣赏着一段生命的神话,注目着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

在对花的养护中,作者疗愈着心灵,疏解着生活的烦闷与苦恼。站在花前,看到那些小精灵生机勃发,怡然自得,人的内心也不再焦躁和忧郁,便有一种释然和禅宗的体悟。所谓花语,便是在人与花的交流中,形成的一种情感寄托和愿景期待,兰花象征着谦谦君子,玫瑰花代表着爱情,看到康乃馨我们就想起母爱的慈柔……人在养花,也在培植着自己的内心,探究着生命的纵横与长远,感知着生活的乐趣和曼妙。“冬天,没有春天的娇媚,没有夏天的炽热,也没有秋天的丰腴。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冬天是寒冷、寂寥和肃杀的。但在我眼中,冬天却是纯洁、清洌和深沉的。”冬天的刚性锻炼着勇者的意志,给予他们渴望和追求;冬天的雨声带来爱情的朦胧;冬天的阳光衍生出美好的梦境。雪莱在《西风颂》中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蕴藏着生命的力量,积蓄着春天的营养,它是春天的前奏,更代表着沉寂的无声之力。大雪覆盖之下,涌动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无疑,作者在冬天看到生命的活泼和火热,看到生活的勇敢和坚强,因而它热爱冬天,并称赞冬天是勇敢的季节。

三、对人间烟火的温情记录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作者在那些家乡美食中,寻找到味蕾上的记忆与惊喜,寻找到丰富人生的精彩拐点与泪点。一锅汤、一碗面、一壶茶、一杯咖啡串联起一城的烟火,为大众带来心灵的抚慰,灵魂的安放。采野菜、品小吃、闻面香……无数块碎片拼合成烟火人间的立体雕塑,连接起时间与空间的立体脉络。这是最平凡的生活断面,这是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与惦念,这也是对散落人生的捡拾与梳理,在这些经历中我们得以窥探到人生的终极秘密与真谛,是生命的平凡而不凡,是生活的普通与特殊,是个体人生的升腾与跃迁。

小城虽小,却也样样俱全,小城的山水韵味流淌在人们心中,给人们带来哺育和温暖。小城有名,诸项美誉,闻名遐迩;小城也是有福之地,民风淳朴,人情热络;我们的家就坐落在一座座小城中,小城见证着我们的成长,见证着我们人生路上的离合悲欢。作者说,此生与小城定然是难舍难分的,因为那些在小城中遇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融入在我们的骨血中,成为我们永远的回忆和永恒的怀念。“人生有诗和远方固然好,但只有小城丝丝缕缕的一脉烟火气,才最能抚慰和安定一腔心怀。”

作者以个体生命的情怀,勾连起大众的共同记忆,这不是炳崇一个人的生命回忆,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经历,我们都从小城小镇出发,走向更为广大和辽阔的地方。然而远方的那座小城却紧紧牵系着我们的心灵,与我们的脉搏一起同频共振,与我们的生命年轮一道同生共长。岁月更替,往事并不如烟,透过风沙和尘埃,那些沉淀在历史中的人、事、物、景反而更加清晰可辨,分外明亮。指引着人们回到家乡,拥抱家乡,再度融入家乡,成为家乡的孩子。

“‘面佬’不是别人,正是本人多年的绰号。”从作者略带戏谑的语气中,我们见识到他的真性情与随和感,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却对面食情有独钟,“面条、包子、馒头、水饺、扁食、煎饼、锅贴等等,只要是面粉做的,都喜欢得不得了。”他对面食的喜爱源自小时候拮据的生活条件,来自神奇的“治病”经历,更是他对广袤大地的融入,是他参与缤纷生活的见证。吃着一个个地域的不同面食,作者看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到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特色。吃面,保持清醒之态,保全身心健康,远离喧闹搅扰,正是平淡人生的趣味与欢乐之所在。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也许提起过年,大家都有着别样记忆,而年节里的美食也带给每个人特殊的印象。炳崇说:“在那物质极其匮乏的孩童年代,一年到头难沾荤腥,往往要熬到春节,才能抚慰一下满肚的馋虫。那些让人魂牵梦绕的‘碗里香’,已凝成我们这代人不可或缺的乡愁。”在食物中感受着家乡味道,在仪式中品尝着菜肴的美味,嗅闻着客家糯米酒的浓香,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代人对烟火本味的思念,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呈现。个体的人和家乡的面貌一样,在时间中慢慢变老,在空间的腾挪转移里,慢慢变得更好,也变得枝繁叶茂。人和故乡一刻也没有停止生长,当人的容颜改变,家乡的面貌更新,唯一不变的是传承千百年的美食飘香。仿佛闻到那一缕香气,我们就走入时空隧道,穿越回过往,重新进入少年时代,孩童时代,在无忧无虑的日子里忘情地咀嚼着那些美食。各种味道在舌尖跳动,齿颊留香,终生难以忘却。

还有大脚嫲的面店给我留下的温馨记忆,“后来我在外读书、参加工作,虽然日子奔忙,但心头总是惦记,每年必定是要专门去探望大脚嫲的,她照例会亲自动手让我吃上可口的面食。可大脚嫲走的时候,我却因故没能送她最后一程,念起来仍感到十分遗憾。现在我依然爱着各种面食,但无论如何也吃不出当年的那种味道。”此去经年,当再度来到潮州的湘子桥上,作者禁不住涕泪涟涟,那是大脚嫲的故乡,站在那里,似乎又闻到了面粉的清香,看到了大脚嫲忙碌的身影,听到了大脚嫲爽朗的笑声。这是对食物的思念,更是借物抒情,表达着对人的回忆和思念。无论走遍万水千山,却也都吃不出当年的味道,那些面食是独有的人生记忆。那是家乡味,家乡人,家乡亲情熔铸而成的乡土赞歌。那种味道,与生俱来,不与外物相重复,是个体的人和家乡之间独有的亲情牵系,血肉联系。

月色下的小吃摊是作者经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在小吃摊中洞察着人间百态,品味着世事冷暖。时光荏苒,有人已经不见往日踪影,有人一直在这个城市坚守,从过客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主人。虽然生活诸多不易,伴随着艰苦和磨难,但亦有许多美好和梦想。时光的长河滔浪奔涌,一往无前,人在其中只是微小的一段,只要坚定信念,心有光亮,就一定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迎来美好的明天。

四、对人生历程的感悟与感怀

罗炳崇的写作有很多时候,不单单是面向上的写作,还有着内里的深刻表达。他笔下的美食美景暗藏着对家乡的眷念与留恋,那些亲人挚友是他情感的载体,生命力量的源泉。在雨中“雁南飞”的别样韵味中,他感悟着客家先民的“淡定”与超然,这是内心的释怀和超脱,也是一种从容自若的人生态度,一种阔大的胸襟和高远的境界。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人生于世,皆为过客,但“客在旅途,虽然累,却要不停地走,归宿一样,只是路上的风景不同。”人生是一段过程性的经历,其实不在于怎么走、不在于风景美不美,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情与心境,是自己主观意识上的看法和思考。想到祖辈先人,作者陷入沉思,进入冥想之境,他开始反思峥嵘岁月的繁华和庞杂,回归到生命的原始起点,在这种回归中,找到身与心的位置,安放着虔诚的根与魂。就像南飞的大雁一样,不管风雨多大,它们都要坚毅地向南飞去,因为那里有它们的家。作者看似是在写南飞的大雁,也借着南飞的鸟隐喻着对故土家乡的思念,折射着万千游子对南方的向往,对泥土深处的渴望。

当去到祖国的宝岛台湾,那里的美食美景深深吸引着作者,也让他深深体会到血浓于水的情谊,台湾半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台湾同胞的热情中,在对《乡愁》的一声声吟诵中,眼眶中早已盈满心的热泪,盼春归,盼儿归,在安静的无声中,大家期盼着台湾这个漂泊天涯的游子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温暖怀抱。

罗炳崇从品茶到忘茶,从有我之境进入到一种无我之境,慢慢地进入一种自然而然的境界,不再挑剔茶的品种和口味。如他所言,茶好喝,则慢慢品鉴,茶的味道一般,也欣然喝之。喝茶不为喝茶,品的是人生苦涩和清爽,谈的是心中素雅和清净。“不为功利而来,不为世故而来,则喝得平和,喝得坦然,喝得舒心。”茶也有着无味之味的道理,暗含着千百种的人生体验。虽然忘记茶的品级和记忆,但作者收获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宽容。将喝茶与为人处世的道理连接起来,这是茶的本质,也是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本质。以一颗赤诚之心与他人真心相处,以真心换真心,你将看到一片辽阔的草原和洁净的天地。

通过作者笔下的节约用水,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有爱的家庭,和谐的家庭,有责任心的家庭。“崇尚节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勤于持家,俭于养德’‘成由俭、败由奢’之说,现有‘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等荣辱观。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让孩子们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传承下去。”这是作者对传统文化和淳朴风俗的呼唤,对子孙后辈的榜样引领和示范。通过一次水资源危机,通过开展一次节约用水的实地体验,真正亲身感受到自然资源的珍贵,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他说:“也许,这次水资源危机,却成为培养孩子们忧患意识,加强环保、节约教育的一个良好开端。”让自然中有限的资源,实现无限的循环,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用实际行动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这是作者想要向大众传达的,也是他文学书写中社会责任感的直接体现。

作者在第六辑“墨香书语”中述说那些有关文学创作的人和事,跟随着作者的目光,我们从《大屋碎影》中感受到吴念民的渊博学识和敏锐目光;将军山下清泉流,吴尧生质朴的文笔,仿若一缕清风,吹拂着我们的心灵。黄征辉的小小散文中,隐藏着谦和大度的人生性情,也值得我们钦佩和敬佩。雷定茂在《龙归寨》中长途跋涉,修行自我,以达成心性的磨砺,心灵的沉淀,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还有对客家人事风物的描摹也令人心旌摇曳,波澜四起。在《乡愁依依》中感受着杨本明思乡之情的浓烈,满满的人生正能量和激荡起的凛冽胸怀。在电视剧《人世间》里感受着家的特殊意义,探究着家风浸润思想,启迪心灵的独特作用。萧红的悲悯是一种伟大的人文情怀,一种对社会的观照和体察。而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就像一道选择题,你的生活抉择影响着人生路径的走向,生命发展的方向……

五、结语

罗炳崇在时光的年轮中刻录下生活的美好,品尝着人世间的五味杂陈,抚触着人间烟火的样貌,在羁旅行役中感悟着生活的内涵。他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他是他自己,也是属于万千大众的一份子,他用文字记录下生活的点滴经历,带给我们温馨、温柔与温情的感动。他曾说过:“今后的文学之路,注定是要在矛盾中前行的。一方面,希望自由自在,做个文字的搬运工就好,无需压力,无需在意;另一方面,又觉得应该有一定的责任担当,需要站起来呐喊,哪怕面临诸多的诘责,还是要有直面的勇气。”用文字抒发胸中的情意,诉说人间的冷暖,守护着高洁的灵魂,罗炳崇一直在路上。

就像电影《无问西东》中所说的:“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作者简介:郭园,安徽太和人,现居芜湖。系芜湖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博览群书》《青春》《江河文学》等。

本文由 华夏号 - 华夏号 发表,其版权均为 华夏号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华夏号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1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