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心灵解锁,让爱照进生命终点——记爱在始终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蒋志新二三事

时光长河,恣意流淌。每一个人生命的旅程,都将宛如一幅宏大而又细腻的画卷,徐徐铺展,又缓缓收拢。

当岁月的脚步迈向暮年,一些曾在风雨中漫漫跋涉的老人,静静伫立在生命的终点线前,心中却时常会有一些难以解开的心结,如影随行地缠绕着他们的心神。

记者走近了这样三个人群。

他们当中,有来自社会最底层的贫困之人。他们有的对儿女怀有无法言说的幽怨,也埋怨命运的不公曾让一家人一次次深陷困境;有的心中怀揣着对亲人或他人的愧疚,觉得自己未能给予足够的温暖与守护。亦有曾经身居殊位的人,深爱的职场曾是他们纵横驰骋的广阔疆场。然而老之将至,他们的心中或许还有着对未竟之志的深深遗憾。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在生命的黄昏之际,反倒在他们心中印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他们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徘徊不定,心中的千千结,仿若一座座高山,难以逾越。还有那些历经战争洗礼的抗战老兵,他们是岁月的英雄,历史的见证者。战火的硝烟虽已远去,但战争的创伤却在心中永远无法磨灭。对战友的深切思念,对战争的痛苦回忆,如影随形。

就在这样一些老人的内心备受煎熬、精神饱受折磨之时,在湘北华容,一个特殊的临终关怀志愿者组织应运而生,他们是华容县爱在始终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蒋志新,虽已步入老年,却如生命暮歌中的圣洁天使,肩负起了开启这些老人心灵之窗的神圣使命。他用细腻温暖的爱,轻轻触摸和抚平他们内心深处的伤痛。他仿佛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试图为那些在生命边缘徘徊的老人照亮前行的道路;他又似温暖的春风,想着意吹走老人们心中的阴霾与愁苦。他一次次倾听着他们的故事,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用一颗颗炽热的心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块块坚冰。他的每一句话语,每一次的陪伴,都是对暮年生命的尊重与呵护。

在他和他倡导成立的志愿组织的努力下,那些曾经被心结困扰的老人,逐渐打开了心灵的枷锁,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他们在爱与关怀中,度过生命中最后的美好时光,带着满足与安宁,走向生命的终点。

蒋志新,用他的行动诠释了爱的力量,为生命的落幕打开心结之锁,成为了容城老人心中不灭的温暖与希望。

《华夏早报》记者 陶越 通讯员 阮梅 报道

“别怕,我做您的儿子,由我为您送终!”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个频率较高的名词:五保户。

无儿无女的老人张文秀,就是生活在华容县马鞍社区的五保户。

以前,张文秀老人基本上依靠着国家的政策与关怀维持着正常生活,日子过得自在而平静。可城市的民生改造工程一步步临近。二0一六年的那个夏天,第一次拆迁,就来到了她的家门口。

“政府有新房子安置,比这里住着好。”工作人员说,新房子当然要比她的这三间旧房子要强,她乐滋滋地搬到了新居。果然,新居对比以前的地方来说,周边环境好,朝向也好,屋内冬暖夏凉。在她眼里,这套遮风挡雨的新居,就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安身之所了。

可谁知,几年过去,她的居所又面临拆迁,当然,政府依然会安置新居,且这一次的新居,比上一次的还要好。只是这一次,她的内心有了比较,有了迟疑。看到别人家可以在拆迁中获得资金补助,她因为是五保户,却没有一分钱补助。像上次一样,政府仅提供房屋她居住。对比别人家,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落差。她不干了。

工作人员上门来,好话讲了一皮箩。她根本不听,她只知道,像别人家一样,这次拆迁对于她也应该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她渴望能像其他人一样,通过拆迁获得一些资金,让自己的生活能有更好的改善。于是,上访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她迈着蹒跚的步伐,怀揣着忐忑的心情,走向那未知的道路。虽然她不知道前方会有怎样的回应,但她每走过的一步,都满怀希望。

她希望有人能听到她的声音,能达成她的诉求,能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已九十二岁的她,已听不懂复杂的政策和法律,但她认为,自己也有权利通过这次拆迁过上更好的生活。她上访,也不是为了制造麻烦,而是为了寻求一个答案,一个能让她安心的解决方案。

老人年事已高,又听不懂政策,疏导工作极为难做,好多人上门做工作,都无法说服她。这一天,秋风乍起,走在路街角边徘徊的老人,不禁有了寒意,她紧紧了衣襟赶忙往回转。走到家门时,她看到有一个头发有些斑白的男子,正站在他的家门口,笑眯眯地望着她。看着她进门,忙搀扶着她:“拆迁的事,你有什么话,都可以跟我讲。家里有什么困难,我都想办法帮你解决。”几句话寒喧过后,老人知道了他的来意。但这一次,老人不信他。

男子来了一次又一次,一次次和她拉家常,只帮她收拾屋里屋外,帮她一起烧火做饭。老人开始信他了,向他倾诉着自己的三个想不通:“一个是与别人家相比,自己想不通,人家有钱补,我这个孤老婆子反倒没有;二是人家有子女,我这么大年纪了,孤身一人,不借这个机会要一点钱,三病两痛时,没有人照顾,叫我今后怎么活?到走的那天,有哪个来为我送终?三是我老伴白爹曾是地主成分,以前被人批斗、整治,想起就伤心,我这辈子命苦,为什么总是我们一家人遇到不公平的事?”

男子耐心地解释道:“正因为五保户一直有国家的全方位的保障,生病有医疗保障,生活困难有补贴,能让您衣食无忧,所以这一次的政策,只安排了房屋居住。对比以前,您现在的房屋质量更好了,其他保障也都还在,生活质量其实是提高了。至于您说没有儿子照顾、怕无人送终,我在这里向您老人家承诺:我叫蒋志新,是住建局长。从今日起,您就把我当儿子!我这就把手机号码给您,以后有任何事,您都可以直接找我这个儿子!这样行不?”两次拆迁,这一次,老人白捡了个局长当儿子,当然高兴。以后,没有儿子的她,也真的把他当作儿子来“使唤”了。

蒋志新言出必行。

随着老人年龄增长,老人视力与听力逐渐下降,但好在最初的三四年,老人还能自理。老人喜爱吃肉,蒋志新便经常买上一些,再搭配老人喜欢的青菜豆腐送给她。

然而,慢慢地,老人只要多吃一点油荤便会腹泻,一遇到这种情况,她就会找蒋志新送医送药,只要老人有需要,蒋志新就会及时上门看顾。二0二一年,由蒋志新倡导的华容县爱在始终志愿协会注册成立了,求助的老人变得多起来,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大,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对张文秀老人的承诺,一如既往地经常上门看望陪伴,为老人解除生活困难。

他像亲儿子一样,他一次次为老人送去生活必需品,有要求必应。

二0二二年六月,老人生活开始不能自理,消化功能变差,食量锐减,习惯了一天只吃二三个白面馒头。为给老人增加营养,蒋志新和志愿者每个星期都会做好两餐白米饭,煎好鱼,炒好青菜,切好水果送给老人。每次看着老人吃完,蒋志新他们才放心地离开。为方便老人联系,蒋志新除了自己的电话外,还将同样做志愿者工作的亲妹妹竺月英的电话号码存入到老人的手机,写在老人家里的门板上。

“我肚子不舒服,志新呀,你什么时候来呢?”“志新你忙什么呢,好久没看到你了。来坐一下行不?”老人有时神志不清,蒋志新刚走不久,她又会感到孤独,便打电话给他;有时老人夜半醒来,误以为是大白天了,也会打电话找他,接电话的他,或许刚刚睡着,也会赶紧起身赶到老人身边。有时候,他们白天去时,老人却不起床,半天叫不开门。有时候,老人吃不得的食物偏想吃,吃坏了肚子就得找医生。

照顾高龄老人,是个累心的活。这样的累,是常有的事。

最难应对的,还是老人那些无法释怀的一件件陈年旧事。“我们家怎么要挨斗?我想了一辈子,想不通。就是因为我无儿女,才欺负我!”每当老人愤愤不平地提起往事,蒋志新便想法宽解她,直到老人被说服,老人喜笑颜开为止。老人房屋周围的菜地,原本四周野草疯长,老人常遭蚊虫叮咬,蒋志新便带着志愿者每周去帮着扯一次草,帮老人种上时令蔬菜。“我想通了,过去的就让他过去,有你这个局长儿子,我知足啦!”看着忙得一头汗水的他,老人既开心,又心疼,再也不提那些陈年旧账了。

“志新,我年轻的时候,欠下了一条人命咧。

“只要想起来,我这心里不得过啊!”令蒋志新没有想到的是,他刚给老人解开一个个心结,还不到一周时间,老人打来电话说的一句话,又把他拉回到老人家里。

老人给蒋志新讲述了一件尘封已久的往事。

原来,老人年轻时是个能干的裁缝,人美,心善,在当地人缘好。有一次,她看到一个年轻干部面黄肌瘦,穿着破旧,而这个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时,总是一脸笑意,对人特别好,当地人都很喜欢他。她见他有困难,便用剩下的一块粗布给他做了一件衣服。当时,她想得很单纯,只想帮帮他。没想到,她做下的这件好事反倒给这个年轻干部惹来了麻烦:“谁要你接受地主家属的拉拢腐化?”在那个荒诞的年代,这样一句话,竟要了那个年轻干部的命。他在遭到轮番的批评和指责后,竟自杀了。

“我作孽呀,我害死了他,多好的一个娃呀!”几十年来,老人一直放不下这件事,总觉得罪孽深重,对不起这个干部,认为是自己的好心,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我怎么会想到,好心给他做一件衣服,会害死他呢?没有我,他就不会死。我一辈子冒做过坏事,可我害死了他,我死哒会下地狱的。”午夜梦回,老人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对终将会到来的那一天,充满了无限的恐惧。

“第一,您从来没有加害他的意识;第二,您本心善良,做衣服送他是为了帮助他;第三,他的死,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人性的恶所逼,绝对不是您害死了他。您不要这么想。如果有天堂,像您这么善良的人,想到帮助别人的人,去世了只会进天堂,不会进地狱的。”蒋志新没想到,她的心底竟还藏着这样一桩心事。一次宽慰,老人解不开这个结,蒋志新就多次找老人深聊,老人终于打开了这个心结,放下了这个包袱。

“志新,你有个把月没来了呢!”其实,他离开只有五六天。老人精神上对他产生了依赖,好像他真的是她的儿子。

“志新,像有人在门口喊,我心里怕呢。”实际上,是风扣门,雨敲窗。老人有事就找他,担心害怕的时候,当然也找他。

在老人临终前的那段日子,蒋志新接到的电话就越发频繁了。时而,是她身体的不适,时而,却并非病痛作祟,仅仅是因为孤独,让她喘不上气来的孤独。

随着身体机能的不断衰退,老人的身边已然片刻都离不开人。即便有志愿者在旁悉心陪伴,可老人心中最为渴盼的,始终是蒋志新的到来:“志新啊,有人要来接我走了,有熟悉的人,也有陌生的人。有的还好,有的看上去很可怕。我那离去了几十年的老伴,这几日也频频来唤我了。”老人的电话频繁打来,于是在老人生命的最后一程,蒋志新每日都带着志愿者,为她抹洗身子,按摩头、背、四肢。

“您看到了什么,莫要害怕,也不必过分在意。您看,如今这身体留给您的只有痛苦了。勇敢一点,老伴如果叫你,不要害怕,我做儿子的送您走。”在老人最后一次意识清醒、如回光返照般的那珍贵的一个小时里,蒋志新蹲着身子,将脸轻轻凑近老人,一只手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另一只手不停地抚摸着老人的额头,轻轻和她耳语。

老人离世前夕,如同众多离世的老人,她经历了大便排泄、发高烧、大汗淋漓的艰难过程。老人的大限已然来临。“儿啊,我放下了。你要把我的身子抹干净,再送我走哇。”这是老人对他说出的最后一句话语,饱含着对他的依恋,对人世间无尽的眷恋。老人走后,蒋志新和志愿者按照她生前的期望,为她仔细地抹净身子,精心剪好指甲,为她穿上那早已选好的衣裳。

老人在近九十九岁的高龄,安详地与世长辞。老人嘴角有笑意,她是真正地释怀了,放下了所有的过往。

一块浸染了阳光味道的白棉布,似轻盈的云朵般,缓缓拂过老人那微微上扬着嘴角的脸庞和那梳理得根根分明的额发。

一束洁白的鲜花,静静地安放其上。于是在那静谧的病房里,开始弥漫出淡淡的芬芳。

花香如温柔的怀抱,一路紧紧环绕着她,陪伴着她走向那永远不再回返的远方——老人梦想中的天堂。

老人侄儿媳送来了锦旗,那鲜艳的红,诉说着对志愿者无尽的感激与敬意。

“来,我给肩膀您靠着,慢慢讲。”

在时光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老人。

她曾经担任过华容县第五中学校长,某乡镇党委副书记、妇女主任。后来,又调到县文化馆任馆长、影剧院任党支部书记。老人叫段运松,年轻时,不仅长相俊美,文章写得好,还能写得一手好书法。

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她还能用双手同时书写。

在华容,她算得上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那笔走龙蛇的本领,曾书写出令无数人惊叹的传奇。可岁月催人老,二0二0年的上半年,九十高龄的她,也只能坐轮椅,靠保姆的帮助过活了。

年岁熬人,熬着熬着,有的人便会服老。可有的人却不服老。年轻力壮时,她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给了文化事业,进入暮年,她的思绪也没有停留在自己的一居斗室。虽然颤抖的手再也握不住曾经的笔杆,没有知觉的双腿已经不能走出她的斗室,但她满腹的经纶还在,矍铄的精神还在。她一直关心着国家大事,也关心着身边的小事。尽管容颜已老,白发丛生,但她仍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以一部电视机为链接,时时紧跟时代的步伐。

可是,岁月毕竟催人老。像那渐渐萎缩、失去知觉的肢体一样,老年的她常常也会出现精神意识模糊,出现短暂的或长久的失忆。但只要她的意识有一瞬苏复,那对知识的渴望、与人交流的渴求,便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她迫切渴望有人能与她分享和对话她思虑中的那些时事预判和文化命题。可与谁来交流呢?孩子们忙于生计与事业,不在身边,那些过去的同事、朋友,大部分已经去世,还健在的,都已经像她一样,连生活都要靠别人来照顾了。晚她一辈的文化人,大多还记得他,可人到中年和老年,哪个不是事务繁忙?她的家,已少有人来访,再晚一辈的,当然就不大有人认识她了。

有一天,文明实践的春风吹到了容城,容城有了很多的志愿者,有两个年轻的志愿者来到她的身边。他们听说了她的故事,带着满满的倾慕和关爱,试图走进她的内心世界。然而,老馆长那道心门仿佛紧紧关闭,让人无法靠近。与人,总是显得很疏离,因为她的孤独与寂寞,她们并不懂。她与志愿者们的交流,渐渐由起初的礼貌,回到最初的礼貌。

文化层次的差异,拉开了她与人们的距离,年老的孤独感,常常萦绕着她。

“曲高和寡啊。”她困在居室里感叹。时光,继续在她一个人的深刻孤独中缓缓流逝,老馆长感觉自己已被整个世界遗忘。不仅仅是无人交流,还有那种被迫走近死亡的深深的绝望,像一条蟒蛇一样,无时不刻在紧紧地盯着她,试图靠近她,缠绕她。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身体就频繁出现问题,身体有问题,她只能求助于住院。

  一日,她再一次因身体的疼痛住进医院。

幸运的是,就是这一次住院,她遇到了一个人,一个懂她的人。她的生活由此开始出现转机。

与老馆长同病房的,也是一位老人。

老人的儿子,就是时任华容县住建局局长的蒋志新。

蒋志新一直有个习惯,只要遇到了老年人,哪怕只有一点儿时间,他都会和老人说上几句话,他习惯以温暖的话语来缓解老人的孤独感,也为有缘遇到的老人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一次,他在与老人的交流中发现,老人言谈很有水平。她讲世界新闻,讲中国新闻,似乎党中央每天在做什么,她都知道;全国各地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她也知道。她说话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特别是只要一谈到政治局势,谈到城乡建设,老人就变得格外振作。这时候的老人,根本不像一位九十高龄的老人,更不像一个病人。

是的,与她交流,蒋志新惊奇地发现,她的文化底蕴深厚,仿佛一座无尽的知识宝库。但蒋志新在与老人的交流中也发现,她与他见过的其他老人都不一样,她是一位极其心高气傲的老人,她不主动与人打招呼,一般人与她说话,她会带有明显的淡漠与挑剔,让人无法靠近。在医院里,就连给她做服务的护士都有些害怕她。哪怕再小的事,她都不妥协,不迁就。可随着蒋志新的到来,这一切似乎在慢慢改变。蒋志新以其独特的政治视角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慢慢走进了老馆长的内心。他的话语像有一股魔力,似乎激活了她身体内久久沉睡的活力,也像一剂良药,慢慢在医好她内心的伤,慢慢地填补了她内心的某个缺口。

其实,他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用一以贯之的耐心和真诚,一点一点地敲开老馆长的心门。从最开始的不经意的问候与关心,到深入的政治话题讨论,再到陪老馆长一起回忆往昔岁月里的奋斗与成就,老局长逐渐走进了她的心灵,也完全走进了她的生活。当他们第一次真正交流时,老馆长那略显迷茫的眼神中,慢慢透露出一丝难得的惊喜。这位时任县住建局局长的特殊志愿者,凭借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见解,与老馆长交流起来格外顺畅。

二0二一年,华容县爱在始终志愿者协会注册成立。他并没有因为求助者多,而忘了这位特殊的老人。他不仅常常去看望,还带着志愿者同去。可老人内心底只想要蒋志新去。为了把蒋志新“骗”过去,她可使用了不少的招数:“志新,你上次送来的汨罗的长乐甜酒好吃,在哪里卖?”“我喜欢吃黄心苕,没有啦。““湖藕我买了些,但是买的不像真湖藕。七孔的湖藕粉些,炖着好吃,九孔的湖藕切片炒着好吃, 好久没吃到七孔的了。”“真正的土鸡蛋哪里有呢?”明明家里有保姆,老人想要什么,不跟保姆说,跟他说。老人每次打电话说话,都在一二十分钟,生怕蒋志新挂了电话。等蒋志新将所需物品送过去,她忙不迭地说:“又搞来这些了哟,坐坐,挨着我坐!”

其实,老人最想要的不是甜酒,不是红薯,也不是土鸡蛋。她最想要的是蒋志新能走进她的家门,和她“坐坐”,聊聊天说话。有蒋志新一起说话,她的心底才踏实。“来,志新,把你的肩膀我靠一靠。”有时候,老馆长话说久了,会感到疲惫,就对蒋志新这么说。蒋志新随即将肩膀递了过去,让她靠,稳稳地靠好。这时候的老馆长缓缓地将头靠在蒋志新的肩上,他们继续聊起先前的话题。

“志新,你哪里这么忙?你哪里有这么多事?你得空不?我在电视里看到一个新闻,想和你交流。”“志新你说说,国家对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有什么好的政策?”“能不能带你家孙儿来,我想和你家小孙子跳一个舞呢。”老人只要清醒,就十分健谈。随着交往的深入,她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你什么时候有空,能带我去外面玩一下。”到了后来,老人在蒋志新面前,像个被宠坏的孩子,心里有什么想法和要求,都会一个不漏地提出来。

每隔一段时间,蒋志新便会开着车带上两个志愿者,陪老人出去看看华容的山山水水。陪她去看马鞍山公园,看状元湖,看七女峰,看华一水库。以前,老人恐惧死亡,只要身上有一点痛,就喊着要进医院,自从蒋志新带着志愿者开车陪她到户外走动,陪得多了,医院也进得少了。“志新,我感觉好累,来,把你的肩膀我靠下。”路途累了,她要把头靠在他的肩膀上,说话才有力气。在她心中,蒋志新个子不大,但能量大。“相信不?我背得出你的手机号码。志新哪,能在精神上做我依靠的,只有你一个。”一次,老人眼含热泪,望着湖面上飞翔的大雁,说出这么一句话。

年愈六十的蒋志新,车开到哪里,她想下车,他便停下车子,将车上的轮椅搬出来陪她“走”,“如今的路,为什么要修这么宽?”“这里为什么没有残疾人厕所?”“这里会不会修盲人道?”“你们能不能把状元街搞好?”“绿化应该这么做……”老人边走边看,不停地用手比划,喊蒋志新看。这么多年,老人久居斗室,出了门就像一个对世界一知半解的孩子,她带着新奇的目光,看着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心中有十万个为什么要问。老人毕竟是老人,她还有无限的嘱托:

“志新啊,文化是人类灵魂的灯塔,可以照亮所有人前行的道路。每一处建设,重要的文化元素不能丢啊。”“你是一个党员,是一个干部,你还能动,就要为社会作贡献。”在旅途,她总是清醒的时候多,比在家里要精神振作。一路上,老馆长总是叮嘱不断。

“您说得对,您这一生为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大家都会铭记。”“你也还能动,也要为社会作贡献呵。”“好啊好啊,我将生日的时候,我儿女送的五件新棉衣捐出来,给农村五保老人。我就委托你,捐给爱在始终志愿者协会;我研究的医药书,捐给最需要的基层医生……”他们的交流,充满幽默,也充满智慧。

人到暮年,毕竟要走向死亡。

她与他的话题,也逃不开这个。

老人的腿不方便,在九十一岁时,做了一次手术;九十二岁时,她还想做手术,可年岁大了做不了。起初,她对医生的决定很失望,很抵触。后来,她变得对药物极为敏感,对身体疼痛极为敏感,极度恐惧死亡。

“志新,你们的临终关怀组织是怎么照顾其他老人的?”“其他老人走的时候,你见得多。我问你,死的时候,痛不痛?是精神上痛,还是肉体上痛?是意识上痛,还是真实的痛?”

“要痛得到什么样儿才离开?”看着华一水库上空的蓝天白云,轮椅外的青山绿水,老人的心头并不能完全放松,她的心头,始终盘旋着这个死亡话题。

“离世前,要经历大小便失禁、身体发高烧等情况。”他回答她。

“身体发高烧……”“假如我身体发烧哒,你来不?”不等蒋志新说完,她紧赶着问他。

有一天晚上,他接到了她打来的电话,“我的身体感觉在发高烧,是不是到了你说的这个阶段呢?”“还冒到这一步咧,您说话还这么清楚。您是身体不舒服的正常反应,人老了,会有一些小毛病,这是小毛病。”“真正到这一步,是烧得神志不清咧,您不是的,不担心啊。我马上来看看您。”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馆长的身体越发虚弱。她的眼中开始流露出对死亡的更大恐惧,同时,也对往昔岁月充满了不舍。她已看不了书,也读不了报,但她眷恋着那些曾经在文化领域里拼搏的日子,对文化的孜孜以求,仿佛刻在了她的灵魂深处。

那是一个宁静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床上,蒋志新坐在她的身旁,轻轻地握住她的手:“老馆长,别害怕。”他温柔地说道,“生命就像一场奇妙的旅程,我们都在这个旅程中经历着不同的风景。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新的开始。”老馆长的手微微颤抖着,眼中含着泪光:“我舍不得那些过去的日子,舍不得我奋斗了一辈子的文化事业。”

蒋志新轻轻拍着她的手:“您看,您这一生如此精彩,您对文化的贡献影响了那么多人。您的精神会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上,激励着后人。文化,是人类灵魂的灯塔,在华容,您曾经就是那个点亮灯塔的人啊。”他们聊起了文化的意义。蒋志新缓缓说道:“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它承载着人类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后人搭建这座桥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这个世界。”

老馆长静静地听着,眼神中渐渐有了一丝释然:“我明白了,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志新啊,我是可以离开了。”这一次,老馆长把头久久地靠在他的肩头,他不语,让她久久地依靠着,和他慢慢说话。直到她的脸颊慢慢滑落到他的胸前,他用手,抱住了她,像抱着一个孩子,暖暖地抱着。

时光停驻在此刻,老馆长的生命已抵达终点。在那最后的时刻,蒋志新和他的志愿者们以特殊的方式,为她送别。“生命如诗,岁月如歌,您的传奇,永不磨灭。”有人轻轻吟诵着一行行诗句,为她送行,声音低回而深情,像耳语。有人将一束鲜花轻轻放在她的身旁,花香四溢,象征着老馆长美好的人生。房间里低回着老人身前喜爱的音乐声。那是对她的怀想与敬意。

老馆长想最后一次睁开眼睛,看看身边的人们,却没能睁开,只慢慢在嘴角绽放出一抹淡淡的微笑。她似乎聆听到了、感受到了人们的祝福,她带着安宁,温暖的笑,渐渐离开。

老馆长如同冬天的一片雪花,回归了大地的怀抱。

“对我而言,为老馆长做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像是一次马拉松似的精神长跑,也像是不同领域的文化在双向奔赴。在服务过程中,我个人也收获良多,我学习到了更多领域的知识。

“对于那些年轻的志愿者,他们也从服务过程中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和深度,也明白了要做好志愿服务,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多个领域的知识。大家总算用真诚服务,为老馆长的生命画上了一个温暖而美丽的句号。”

回忆起这位老人,蒋志新依然满怀深情,也深感欣慰。

致敬英雄暮年:用爱找回老兵荣光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挺身而出,用热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的尊严。如今,时光流转,他们已至暮年,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敬仰的“抗战老兵”。就在近些年,一场场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行动正在华容县市民中悄然展开。

这缘于一对兄妹志愿者和一位抗战老兵爱的邂逅。

2022年3月的一天,爱在始终的志愿者竺月英如往常一样,来到中医院的住院病房,准备去照顾一位肺癌晚期患者。走进病房,他看到同病房已有一位陌生女子在照顾一位高龄老人。一问得知,老人是女子的父亲。相互熟悉了,她得知了邻床老人家里的情况。老人住在医院,家里还有患病的老伴不能自理,也需要人照顾。两老都已九十高龄,又都有心脏病。有时,两位老人一个在家里治疗,一个在医院住院治疗。两老一生没有亲生儿女,照顾他们的,是他们那从县第一纺织厂退休的养女。无奈,面对患病的双亲,养女严腊梅只能医院、家里两头跑。

看到女子来去匆匆,一个人奔忙在两位老人中间,每天都是身心疲惫,竺月英主动揽下了白天护理住院老人的烦杂事务,让女儿好白天回家照顾母亲,只负责给父亲送饭菜来。住在医院里的老人,经常发烧,全身流汗,竺月英每天给老人擦几次汗液,换几次衣物,看着点滴,有状况就及时呼叫医生。志愿者的到来,让老人多了期盼,连话也多了起来。且老人聊着聊着,就聊到了自己曾经当过兵,上过战场的事情上。竺月英这才知道,老人叫严秋坤,居然是经历过抗美援朝战役的老兵!他因在战争中多次负伤,已有肺结核、神经官能症、胃病、下肢血管堵塞等多种疾病,已六年不能行走,下不得床。他这才成了中医院住院部的常客。

老人曾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正是长津湖一战,他的腿才永远失去了知觉!这样的经历,让竺月英肃然起敬。为给这位特殊的老人做好服务,她与其他志愿者商量结伴而行,来到这里轮流为老人做护理,也不时陪老人聊聊天。可是,聊着聊着,她们发现,原本很开心的老人,只要她们一问及抗日战争,他就闭口不言了,问多了,老人就显出痛苦的神情。有一次她们走进病房,还发现老人正看着墙壁发呆,眼角脸颊,似有泪痕。他们及时将情形告诉了老人的女儿。

“爸,您老人家抗日是光荣的事,有什么不好讲的呢?您担心什么呢?”一次,女儿送来饭菜,对父亲说。

“腊梅呀,你们不懂,莫要问这个。”

是的,上过战场杀过敌,是他的荣光,但抗日战争,却是他一辈子的阴影。不是他不想讲,是命运弄人,很多话,他讲不出口,很多事,他说不清。他的内心充满负累,却无法排解。过去的那段历史,没有人能证明他是一个抗日的人。父女两个,平时无话不谈,在父亲眼里,这个养女比人家亲闺女还亲。女儿是两岁就带过来的,十分孝顺,两位老人不得动时,口里的痰和大便不得出来,都是女儿用手一点点抠出来的。可他,对于自己经历过的抗日战争,他经历的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他仍然只能讳莫如深。

为什么一提到抗日战争,老人就闭口不语?老人有他自己不得已的苦衷。

老人是国民党手里抓壮丁出去的,因他当时年纪小,起先并没有被安排上战场,只派在芷江机场做些小后勤,等到他大了一些,他便随部队一起,到前线参加了抗日战争衡阳保卫战。年纪轻轻就参与其中的他,亲眼目睹了这场战争的异常惨烈——

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二日,日军轰炸衡阳并向城东推进,中国第一百九十师在泉溪市应战,衡阳保卫战正式开始。六月二十八日至七月二日,日军发起全面的疯狂攻击,中国第十军全力抵抗,人员损失十分惨重。七月十一日至七月十六日,中国军队抵抗了日军包括轰炸和毒气攻击在内的猛烈进攻之后,撤退到了第二防线。

八月四日至八日,日军继续强攻衡阳,中国军队在弹药和援助不足的情况下,利用手榴弹和刺刀顽强抗战。八月八日清晨,在激战四十七天后,衡阳的北部和西北部阵地失守,多名中国高级将领被俘,衡阳保卫战结束。

他和他的几个战友,被日本人抓着,成了俘虏。

日本军官站在被俘虏的中国军人前面,一眼扫过去,就发现了那个年龄最小的他。日本兵就拿着枪,威逼他在那里帮日本兵洗衣服。令日本兵意外的是,他小小年纪不仅会洗,还会些缝补!每天不说话,只埋头在那里不停地干活。这个机灵的小个子,让日本兵一时轻信了他,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样,他揪住一个机会,趁着一次换看守的空档,偷偷地跑了。

只是他没想到的事,在慌不择路逃离日本营地的路上,他又被国民党的其他部队拿住。

接下来,国民党的又一战,是和共产党打的,打输了后,他随其他人一起,又成了共产党的俘虏。

“写戏本的都不敢这么写啊,谁会信我是自己跑出来的?!”夜不能寐时,老人会想起这些经历,常常忍不住要唉叹一声。他的经历比戏剧还具有戏剧性。从一个战场,到另一个战场,这每一步,他都没有办法选择。

“你们要回家的,就发大洋,愿意留下来的,就编入我们的队伍!”他没有选择回家,他听共产党的话,留下来进入到了“四野”部队。“四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简称,是解放战争时期,由林彪元帅、罗荣桓元帅等人作为主要领导者率领的一支解放军部队。四野向来以战力强悍、装备精良著称,曾出兵东北跟随、协同八路军作战,不仅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后来,还在解放战争中大放光彩,解放了我国多处领土。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场具有战略决战意义的大规模歼灭战,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为中国解放战争的全国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铺平了道路。老人想起这段经历,心中就很骄傲,很自豪,他年轻时有幸参加了这场争役。

只是后来,林彪叛国了。当这一惊天消息传到耳边后,他真的不敢相信。他一直很崇拜林彪,也曾追随他那么久。这样的消息,让他心里又多了一重隐痛,后来,这种隐痛成为了他夜半时分挥之不去的一片阴霾。

好在解放战争淮海战役之后,他进入到了彭德怀的部队,去抗美援朝。在那里,他当了一名骄傲的高炮手。这一次的战役,他打得意气风发。可是,回家的路,竟是那么的艰难。他一次次地从战友的尸体堆里爬出来,又一次次又看到那么多战友相继牺牲。自己又何尝不是在万死不辞中捡了一条命回来?而且如果不是那位及时认出他、看到他还一息尚存的战友,他就埋在了异国他乡,成了孤魂野鬼。

“现在的孩子怎么会知道,进了战场要活着走回来,有多不容易啊。”闭口不提的往事,那都是老人痛心的所在。离开朝鲜已那么多年,老人有一个噩梦却一直延续到现在,个中滋味,哪个知晓?又哪敢让他人知晓——

“快来,这里还有一个活的!”好多个晚上,睡梦中,他的耳边又传来这么一个声音。声音很小,但却像一声炸雷,又一次把他惊醒。醒来的他,出了一身冷汗。这耳畔的声音,就像当初昏死在战场时听到的一模一样啊。被噩梦惊醒的老人,望着窗外的夜色,老泪纵横。每一次战役,都死伤惨重,每一次,他都是死里逃生。那是在一次战事结束后,解放军打扫战场时,躺在死人堆里他,身负重伤,失去了知觉,后来,是有人翻开每一具尸体检查,才发现了一息尚存的他,忙喊叫大家一起将他从死人堆里救出来。

他满身的伤,就是这样一次次累加起来的。

参加长津湖战役时,零下几十度,腿,就是这么坏的。

对于战争,他不想说,只能在噩梦里,一次次重回战地,回望那些死去的战友,再经历一次战争的疼痛。

还是那间病房。

面带挚诚的微笑、捧着一束鲜花的蒋志新,轻轻地推开了这扇门。竺月英将老人的情况,早就讲给了同胞哥哥、爱在始终志愿者党支部书记、会长蒋志新听。

这时,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户洒在老人的床头,老人如往常一样,静静地躺在床上,他的脸上刻满了沧桑岁月留下的深深皱纹。老人的嘴,有很大一个豁口,甚至没有了上嘴唇。他的眼神呆板,直直地看着房顶。蒋志新轻轻地走到老人身边:“您好!我是好久就想来看您的志愿者,小蒋。”老人微微转过头,看到这位身穿志愿服装、头发有些花白、他并不熟悉的壮年志愿者,淡然地说:“麻烦你跑来一趟啦。我一把老骨头了,好不好,也就这样啦!”这一次,他的声音有些嘶哑。

 蒋志新插好鲜花,深深屈膝,俯下身子,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您是当年以身许国的抗战志愿兵,我是只能做些小事的志愿者。我们都比不得您哪,要多来向您学习呢。”“您是党的功臣,是模范,是我们志愿者学习的榜样。您为党和国家作过贡献,我们都要向您学习。”听到这些话,老人眼中开始泛泪。

可要打开老人的心结,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伸手不打笑脸人,看得出,蒋志新一句赶一句的温暖话语说在耳边,老人明显高兴了起来,再来的时候,老人便以笑脸相待了。

“您可是大英雄呢!我很想能听到您的战斗故事,我们想写下来,激励激励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提到战争,老人仿佛又重回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他仿佛又看到了逝去战友的音容笑貌。可他却慢慢抽出那双粗糙而布满老茧的手,他还是不想过多提及当年战争的事。但是对于蒋志新的这一次造访,老人明显感觉到了开心,他不想一口拂了他的好意:“没想到,这一晃,都这么多年过去了。那时候,我们只想着把敌人赶出去,保卫我们的国家。可是,战争残酷啊,一战接一战,死了好多人。那时候,能从战争中逃出一条命,好难啊……”

“您就给我讲讲吧。”蒋志新说。老人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麻烦你啦,小蒋。我这把年纪了,也没什么可讲的了,就是希望能多看看这个世界。”蒋志新握住老人的手,“您放心,您想讲就讲,不想讲就不讲。我们会一直陪着您。您当年为国家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现在该我们来照顾您了。”老人把脸朝向窗口,这时,志愿者竺月英正在窗口费力地帮老人搓洗衣物,陈凤美在打水为老人烧茶。窗外微风拂过,树叶在沙沙作响。院子里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着。老人的好心情,也像那些花朵,慢慢地绽放开来。

老人微微闭上眼睛,陷入了回忆:“那时候啊,战场上枪林弹雨,我们都不怕死。有一次,我们连队被敌人包围了,大家都没有退缩,和敌人展开了生死搏斗……”随着老人的讲述,蒋志新仿佛看到了那个激烈的战场,看到了那些勇敢无畏的战士们。“我这嘴,就是解放战争时负的伤。抗美援朝时,也是经常性负伤。好不容易抗美援朝结束了,要回家了,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可想起一个小伙子,我这一辈子都高兴不起来。”

那是一个二十岁的杭州大学生,和当时的老人坐一个火车返回时,一路上,他兴高彩烈地和战友们又说又笑着。可等火车开到了鸭绿江边上,一枚美国炸弹飞过来,瞬息间,空中惨叫连连,地上死伤无数。等到剌鼻的硝烟雾弹散开,他发现,小伙子也中弹了,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就没了。

“才二十岁啊,那么小!”大爷颤抖的声音,像轻轻的呓语。他微微闭上眼睛,任泪水像两条小溪,爬在脸庞上,倾泻而下。泪光中,这一场战役的场景,又一幕幕闪现在眼前。历史的车轮回溯到一九五0年,朝鲜半岛战火突起。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在这危急时刻,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他们肩负着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中有身经百战的老兵,也有刚刚入伍的年轻战士。这个大学生小伙子,就是其中的一员。

记忆里,炮声震天,硝烟弥漫。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与敌人展开一场场搏斗。长津湖之战,他们身着单薄的棉衣,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守卫,有的人不幸被冻成了冰雕……

想到这里,老人不禁伸出五指,摸了摸自己毫无知觉的双腿。

这个上午,房间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药水味,也传出了老人压抑过久后释放出来的呜咽声。

自此以后,老人不再回避蒋志新提出来的问题,只是,老人很谨慎。

以后,每当他们俩说到战争的话题,屋内不能有外人。连女儿在旁边端茶递水,老人都要把她赶走。甚至,他对蒋志新也不是完全放心,还专门找人去打听了蒋志新的来历。当听到别人告诉他,蒋志新是担任过住建局好多年的局长退休的,他才开始相信他,他开始期盼与他说出那个久藏在心灵深处的秘密:“你来,我有话与你说。有些话,我们只能私下里说,你下次来,不要带人来。”这一天,老人主动打电话要他来。

终于,老人在他面前袒露心事,道出了缠绕自己几十年的心结:

心里确实有太多的阴影。第一,他是抗日了,但被日本人抓着了,又自己逃跑了。他被抓着后的这段历史他说了不算,没有人能证明他没有害中国人;第二,他参加的解放战争是参加的林彪的部队,林彪后来叛变了,他的心理陡然又有了阴影,觉得不该跟随他;第三,他先后三次做俘虏,而且是先后被国民党、共产党、日本人三方都抓过,没有人能证明他确实是一个好人,打过日本鬼子。特别是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因这段历史不清,还站过高凳,挨过批斗,抓着关了好长时间,虽然后来作了结论说他“没有问题”,放了他,但他对这一段时期的遭遇,一直无法释怀。

太多的心结,在临近人生终点时,越来越聚成一团理不清的乱麻,夜夜缠绕着他。这么多年来,他多想有一个人,来为他分忧,来为他开解:“这不是他的错”。可有谁能懂他,来为他开解?

“我对过去,问心无愧,满身的伤,都是为了保家卫国。但是,我还是怕有人会出卖我,害我和我的家人,我还有一个养女,我要保护她不受伤害。”终于,老人小心翼翼地说出心底里捂了很久很久的这句话。老人道出其中缘由,终于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双手颤抖着。看着紧张到说话都开始哆嗦的老人,蒋志新想象得到,这么多年来,老人是藏了多大的害怕与担心啊。他忙端来一杯热茶,慢慢喂给老人喝:“您别急,先喝茶,慢慢讲。要不,您缓一会儿再讲。”老人颤抖着喝光一杯茶。

老人开始慢慢讲述。这时候,即使他想阻止,也阻止不了老人想一吐为快的执著。

离开战场这么多年,老人热爱生活,喜欢养花草、看书看报,喜欢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老人比一般人的内心强大,九十高龄并不恐惧死亡与疾病,他恐惧的是自己的晚年不被关爱,自己以命相拼的贡献不被理解,最大的渴望,是这一段历史能够得到人们的足够尊重。每当穿着爱在始终志愿者标示的孩子们为他端茶递水、抹身换衣,他获得的快乐是与女儿们来护理他不同的另外一种快乐。因为他在志愿者们身上看到的是来自社会的关爱与尊重,心理上得到的是从来没有的满足。老伴,是志愿者送走的,他看到了老伴走的时候的安详,他相信,他也会在这群志愿者的帮助下,坦然放下这一辈子的负累,勇敢地去追寻老伴。

“按照现在党的政策,只要是抗战,不管是国民党兵还是共产党兵,就都是好人。”“林彪开始也是好的,后来变了,连老天都给了他应有的惩罚。他叛国时,您都没在部队了,他的错,与您毫无关联啊。”“您可以安心,因为叛国的不是您。”老人记住了蒋志新说出的这每一句话,他相信了他说的每一句话。在这些宽慰的话语里,他终于如释重负,慢慢安下心来,把心事放在女儿身上,把目光放在自家庭院里的花草间。

二0二三年八月十六日,是老人的生日。

喜爱热闹的老人期盼着他的到来。没有想到,他不仅带来了爱在始终的志愿者,带来了鲜花蛋糕,他还带来了家中的两个小孙子,一起来陪他过生日。

老人高兴得左手一个,右手一个,紧紧地用臂膀抱着两个小孩子照相,照了一张又一张,笑得好开心好开心。“这是我这三十年来,最热闹、最开心、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咧。”老人对他说。

不知不觉,又到了二0二四年大年初一。

一大早,老人早早地要女儿帮他穿好一身新衣,就开始看着窗外。看不到一个人来,就和女儿念叨起来:“不知小蒋他们什么时候来看我?今天是新的一年第一天,他应该会来吧?”有几天不见他,老人似乎不习惯。他呢,只要有需要,他就会到。看到他真的来到面前了,老人赶忙伸出手来,抓了抓他的手,生怕自己是做梦。很多次见面,老人习惯性地都要抓一抓他的手。

“每一次,远远地看到你们的红志愿服,我就高兴,就像看到了儿孙了呢。”在这个难忘的正月初一,老人和他说的话,特别多,他指着他带来的几个年轻的志愿者欣喜地说。

向人生终点,是每个人都不可逆转的事。志愿者隔两天,就来一次,和女儿一起,来陪他聊天。二0二四年九月九日上午,已是大限将近的老人,出现回光返照,睁眼看到了在一旁陪伴的蒋志新,精神一下子振作了许多。老人对他说,“你是大好人,我渴望你来送我走。”“爸,您莫怕,您安心,我也参加了爱在始终组织,我们会和蒋会长一起送您。”听到女儿说的话,老人显得很欣慰:“好,好。这样好,我放心。只是……我好想,好想你们还给我过一个生日。”

只差几天,就是老人的生日了,老人一直期待他们再给他过一个生日。又何止是一个生日?其实,他是舍不下这和平年代的盛世太平啊。

二0二四年九月十一日清晨,老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蒋志新坐在老人身边,一边引导老人放松身心,一边引导孩子们以轻松、积极的心态与老人道别,让弥留的老人放下牵挂。经过他的悉心安抚,有些焦躁的老人慢慢平静了下来。他紧握着老人的手,在老人耳边轻轻低语:“您安心走,您老的勇气和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我们要把您的故事传承下去,让后人永远记住您这段光荣历史。”

六点二十一分,抗战老兵严秋坤在志愿者和家人爱的陪伴下,轻轻吸了两口水,安详而有尊严地离世,享年九十九岁。老人没有恐惧,去得安宁。这位半生戎马,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多场战役的老人,临终,依然有军人钢铁一般的意志和担当,他面带微笑,悄然离世。带走了战争留下的所有伤痛,只有一枚枚闪亮的奖章,见证着老人一生的奉献与荣光。

老人走了,却留给了容城——这座温暖的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生前十分节约,生活十分朴素。他有思想、有个性、有底线。五十二岁在矿石公司退下来后,哪怕是每次有病住病抓药,他都感到十分内疚,说是又给国家添了负担。那些年,他有公费报销,母亲没有,两老买回来的药,就各放各的地方,不混放,父亲生怕母亲一时脑子糊涂,占了国家的便宜。而他自己,不管病得多厉害,也坚决不打营养针。

“特别是前年,父亲在一次重病住院后,神志清醒时,写了一个遗嘱,交代女儿,死后要帮他交一万元块的党费给党组织。后来想想又不放心,怕女儿到时候遇到困难了不交,便直接打电话,联系状元街居委会党支部,把这个钱亲自交出去了。

“父亲在临终前,知道我也加入了爱在始终志愿组织,他十分欣慰。我们父女一场,算是都没有留下遗憾。因为父亲走的舒心,女儿便没有什么遗憾了。”老人去世后,女儿严腊枚应爱在始终志愿者组织邀约,一次次到志愿组织、到社区讲述父亲的故事。她在给爱在始终的感谢信中写道:“他们天天上门进行安慰和帮助,以至于我的老父母都把他们当成了最亲的人,想念他们,依赖他们。直至我的父亲母亲离世,都是在他们的精心照料、细心陪伴下,在充满爱的环境里,有尊严地走,走时非常安详。

“近一年来,爱在始终志愿者们无私无怨的付出,让我们全家都深深地受到了感动,真切地感受到了雷锋精神,社会太需要像他们那样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了。感谢爱在始终,感恩相遇爱在始终。我相信,在志愿者的影响和带动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爱在始终这个群体,奉献爱心,让更多有需要帮助的老年人们及弱势群体得到爱心安慰。衷心地感谢你们,爱在始终志愿者们,谢谢你们!”女儿写信表达了对爱在始终志愿者的感激,自己和爱人也加入到了志愿者行列。

“对抗战老兵的临终关怀,不仅仅需要对他们的身体有及时的照顾,还需要对他们的心灵有更多温暖的慰藉。”“愿每一个人的内心,都能被爱照亮。”三年来,华容县临终关怀组织、爱在始终志愿者协会在会长蒋志新的感召下,志愿者队伍迅速发展到了四百多人。队伍中不仅有专业护理志愿者和医护人员,还有党政机关公务员,以及许多社会爱心人士。他们经过安宁疗护培训获得专业技能,纷纷为抗战老兵们送去物资和精神关爱,让这些曾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这一志愿组织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与支持。9月22日,湖南省社会工作协会第三届会员大会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召开,华容县爱在始终志愿者协会凭借其在社会公益领域的持续努力和广泛积极影响,当选为“湖南省社会工作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会长蒋志新当选为常务理事。

送走一位位老人,蒋志新饱含热泪写下一篇篇日记。他在一篇题为《向抗战老兵致敬》的日记中最后写道:我走近他们,仿佛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着那炽热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民族精神。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永远敬仰的英雄。让我们向抗战老兵致敬,用我们的真心和敬意,温暖他们的晚年。让他们知道,他们的付出和奉献,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永远不会被忘记。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光芒将永远闪耀,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我将为志愿服务工作奋斗终身。

本文由 华夏号 - 华夏号 发表,其版权均为 华夏号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华夏号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