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早锐评|大学生婚恋缺的是教育吗?
文/《华夏早报》特约评论员 王厚明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更是青春年少时光里一个最美的梦,令多少学子憧憬向往。之所以知名作家琼瑶在家中离世,会引发无数人的“青春疼痛记忆”,那是因为,琼瑶传递了爱情的纯真和美好:“轰轰烈烈的情感、生命中最本真的冲动,这些都是人世间非常美好的东西。你不一定要让它从此左右你的一生,但是你体验过,那是非常好的。”
最近,一篇在《中国人口报》公众号发布的《高校要发挥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文章引发广泛关注,文章指出,56.9%的大学生表示目前并不想谈恋爱,认为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系统的婚恋教育,并建议高校承担起婚恋教育的桥头堡和“主阵地”的责任,开设相关课程。不到一日,该文就收获10万+阅读量,转发量1.5万。
而评论区的热闹程度堪比春节庙会。有学生认为,大学生谈不谈恋爱是个人选择,根本不需要专家指手画脚,甚至开设婚恋课程。一些网友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专家们的研究完全脱离实际,甚至有意将“人口问题”与“恋爱教育”强行挂钩。一时间,各种吐槽和质疑让该文关闭了留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以及网络文化的多元因素交织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既有恋爱公开化、性观念开放化的世俗突围,也有交往感性化、择偶功利化的现实考量,还有兴趣社交、线上社交、轻相亲、“线上网恋、线下奔现”的时代特点,这反映了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持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态度。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群体,较为追求自我、崇尚自由,也孕育了一批“独立女性”“不婚主义者”“恐婚主义者”等群体,该群体尽管期待爱情,愿意接受恋爱所带来的甜蜜,却对于结婚无感,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愿受之束缚,成了婚恋游戏的体验者。
作为“Z世代”的婚恋主体,信息网络、社交平台等媒介已深度影响大学生的婚恋价值取向,当代社会逐年增高的离婚率,父母婚姻失败的阴影,媒体对一些影视明星出轨、离婚等新闻“打鸡血”般的报道,早恋早婚而生活一地鸡毛的现实案例,使大学生心怀谨慎,对婚恋敬而远之。同时,大学生婚育观还与社会支持体系和政策环境密切相关,婚恋观的矫正并非几堂选修课就能解决的,如果表面化地就事论事,采取我说你听、我教你学的程式化说教,一味灌输高大上的婚恋观只能适得其反。
和拥有800多万粉丝的网红“羊毛月”质问大学毕业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而翻车一样,缺乏共情是公众吐槽的焦点。如恋爱越来越有功利色彩,没钱谈恋爱成为一种奢侈。而写论文、考证书、找实习等学业上的压力让大学生“智者不入爱河,寡王一路硕博”,没有精力去享受风花雪月。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竞争,使得他们自顾不暇,而不是急于步入婚姻和生育的殿堂。比起开设婚恋课,学生们需要的是更多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待遇、更完善的社会福利。对大学生这些期待和烦恼视而不见,奢谈其它,怎么能与大学生产生共鸣,走进他们焦虑的心坎呢?
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未来的人生幸福。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在婚恋爱情上追求自主大于追求个性,追求成长重于追求功利,追求幸福高于追求享乐,有自己的情感认知和价值选择。
青藤之恋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曾联合发布《2023当代青年恋爱沟通白皮书》,报告显示,现代青年在恋爱中更加注重心灵的契合和个人成长,选择晚婚或不婚,是因为越来越重视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以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和工作事业。这也说明,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关注自我成长和价值实现,希望在走入婚姻之前能最大限度的自我提升,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更强能力、更大平台和更多资源的获取上,也可以收获和匹配更高质量的婚恋,从而成为一个自信自立的人。
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应积极发挥大学生婚恋教育的独特作用,多与大学生想在一块、坐在一起,关注他们的精神成长和情感发育,设身处地的看问题解难题,给处于焦虑和懵懂的大学生的恋爱婚姻当好参谋。防止把爱情和婚姻当游戏,为体验刺激而当“海王”或“海后”,搞“同居”和“闪婚”,在婚恋之路上抄近道、走捷径,放弃成长进步去傍大款和富二代,甚至不惜出卖青春而误入歧途。
马克思认为,婚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多创设机遇和提供相关保障,出台更多利好政策和举措,显著减轻大学生在就业、结婚和生育等方面面临的经济压力,从而提高他们恋爱婚育的信心和安全感。
一审:张颖 二审:董哲 三审:江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