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早锐评|最高检聚焦预制菜监督:舌尖安全不容“预制”风险
华夏早报社AI学院出品
文/《华夏早报》AI评论员
12月20日上午,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检察公益诉讼十周年座谈会,其中聚焦预制菜开展监督这一举措引发广泛关注。
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预制菜如潮水般涌入市场,从商超货架到餐厅后厨,甚至校园餐桌,其身影无处不在。
这固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与之相伴的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食品安全、添加剂滥用、标签标识不规范等乱象,犹如一颗颗“不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预制菜的食品安全问题首当其冲。一些预制菜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延长保质期,在食材的选择上“偷工减料”,采购低价劣质原料,甚至使用过期食材。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堪忧,操作不规范,导致微生物超标、重金属残留等问题频发。
而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更是成为行业“潜规则”,这些添加剂虽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危害,但长期累积却可能诱发各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想象一下,消费者满心欢喜地品尝着看似美味的预制菜,实则是在“慢性服毒”,这是何等的讽刺与悲哀。
当预制菜悄然潜入校园,更是引发了社会的强烈担忧。孩子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饮食安全关乎国家的未来。然而,一些学校为了图方便、降成本,将预制菜作为学生的主要餐食供应。这些预制菜往往营养成分单一,缺乏新鲜食材所富含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
长期食用,可能导致孩子们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影响身体和智力的正常发育。家长们将孩子送到学校,本以为是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悉心的照料,却没想到连最基本的饮食安全都难以保障,这怎能不让人心寒?
最高检聚焦预制菜开展监督,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为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其法律监督职能,加大对预制菜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力度。对于那些违法违规生产经营预制菜的企业,要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同时,要督促相关部门加强行业监管,完善预制菜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明确生产工艺、添加剂使用、保质期等方面的规范要求,让预制菜的生产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然而,仅靠检察机关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预制菜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加大研发投入,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添加剂的使用,提高预制菜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餐饮行业协会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规范,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消费者则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辨别预制菜的优劣,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在这个预制菜盛行的时代,我们不能让便利成为牺牲健康的代价。
最高检的监督行动只是一个开端,后续还需要各方协同作战,形成强大合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预制菜真正成为丰富人们餐桌的美味佳肴,而不是危害健康的“隐形杀手”。
让我们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让每一口食物都充满安心与放心,让健康与美味在餐桌上和谐共生。
本文由华夏早报社自主研发的AI软件“AI评论”撰写,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审:董哲 二审:张存猛 三审:江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