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温情与人性光辉的诗意书写——评王成家散文《赶圩记忆》

文/董哲

近日,仔细拜读了作家王成家的散文《赶圩记忆》,他以细腻而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浓郁乡村气息与深厚人文情怀的生活画卷。通过对赶圩经历的生动叙述,不仅展现了乡村独特的生活风貌和民俗风情,更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人性之美、亲情之暖以及生活哲理,宛如一首悠扬的田园牧歌,在读者心间缓缓奏响,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文章开篇,作者便巧妙地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圩场情境之中。对圩场环境细致入微的描写,如“天还没亮,外婆就起床了,她要赶去镇上的圩场卖自家产的鸡蛋和蔬菜。我也跟着外婆一起,坐着那辆老旧的三轮车,在晨曦中向着圩场出发。一路上,晨雾弥漫,路边的田野和树木都像是蒙上了一层薄纱,若隐若现。”不仅为故事的展开奠定了质朴而真实的基调,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乡村清晨那清新而宁静的氛围。这种对环境的精准捕捉与细腻描绘,不仅是一种文学技巧的展示,更是作者对乡村生活深入观察与真切体验的有力证明。它使读者能够迅速地融入到故事之中,与作者一同踏上这场充满温情与感动的圩场之旅,为后续情感的抒发与主题的深化埋下了伏笔。

外婆这一人物形象无疑是整篇散文的核心与灵魂所在。作者通过对外婆一系列行为和神态的生动刻画,将一位勤劳、善良、和蔼且极具生活智慧的乡村女性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外婆的这种勤劳和善良,以及她对顾客的真诚态度,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地种在了我的心里,影响着我对待他人的方式。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生活中的美好不仅仅在于物质的交换,更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从外婆早起准备赶圩,到在摊位前忙碌而有序地售卖鸡蛋和蔬菜,再到她始终面带和蔼笑容与顾客交流互动,每一个细节都彰显出外婆的高尚品质与人格魅力。她不仅仅是作者的亲人,更是乡村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与践行者,她的存在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作者成长的道路,也温暖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乡村人民质朴而真挚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对待生活积极乐观、充满善意的态度。这种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赋予了文章深厚的情感内涵,更使其具有了超越个体故事本身的普遍意义和价值,引发读者对人性美好与亲情珍贵的深入思考与强烈共鸣。

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作者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从清晨出发前往圩场,到圩场中的热闹喧嚣,再到日头西斜后收拾摊位踏上归途,整个过程叙述流畅自然,张弛有度。在描写圩场热闹场景时,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喧闹声如同汹涌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将圩场的喧嚣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片嘈杂而充满活力的海洋之中。而在刻画外婆忙碌身影时,又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外婆的动作形容为“像是在跳着一场无声的舞蹈”,在忙碌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美感,使外婆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这种动静结合、疏密相间的叙事节奏,既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乏味,又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情感代入感。每一个场景的转换都自然流畅,如同电影镜头的巧妙切换,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到乡村生活的核心,感受其中的点点滴滴,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彰显出作者娴熟的叙事技巧和对文学节奏的敏锐掌控能力。

除了人物形象塑造和叙事节奏把握之外,文章的主题表达也极具深度和广度。作者通过赶圩这一日常生活场景,深入挖掘出了乡村生活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价值观念。一方面,文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重要性,如外婆与顾客之间的和谐互动,不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这种真诚与善良的品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它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文章也流露出对乡村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与珍视。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生活正逐渐发生着变化,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和传统的习俗或许会渐渐远去。作者通过对赶圩经历的深情回忆,实际上是在为乡村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录,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乡村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深厚情感与人文精神。这种对主题的深入挖掘与多元表达,使文章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文学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篇关于乡村生活的记叙文,更是作者对生活、对人性、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感悟。

在语言风格上,王成家的散文具有质朴清新、自然流畅的特点。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刻意的雕琢修饰,而是以平实而真挚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作者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外婆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在摊位前不停地转动着”“她的笑容就像一束明亮的光,穿透了周围的喧嚣和忙碌”,使文章充满了诗意与感染力。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并非为了炫耀技巧,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塑造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笔下的乡村世界和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同时,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一首优美的田园诗,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质朴清新的语言风格与乡村生活的主题相得益彰,它使文章更具亲和力和可信度,能够让读者更加轻松地走进作者所描绘的世界,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从整体来看,王成家的这篇散文无疑是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深刻的主题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与人性的光辉灿烂。通过对赶圩经历的深情回忆,作者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充满温情与感动的乡村画卷,更传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这样一篇能够让人静下心来,感受乡村宁静与美好,思考人性与生活真谛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它犹如一股清泉,流淌在读者心间,滋润着人们日益干涸的心灵,让我们在喧嚣与浮躁中重新找回那份对生活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一审:艾华林 二审:唐吉民 三审:张存猛

本文由 华夏号 - 华夏号 发表,其版权均为 华夏号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华夏号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