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有话说|从复旦研究生退学摆摊,看多元价值追求下的观念重塑

《华夏早报》“总编辑有话说”专栏评论
文/董哲
“我满足了,活得更自在了”这几天,#985研究生退学摆摊日入700元#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一时间,事件主人公费宇的故事也成为不少网友热议的话题,有网友觉得这无可非议,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也有网友觉得此事操之过急,中途退学甚是可惜。(3月22日 新黄河)
“对这种行为不鼓励,不推崇,最好别去借着大学研究生的话题投机取巧,要脚踏实地的去做事才能长久。”“活得开心为什么最重要,因为找到了天赋所在,这才是真的没有浪费资源,而不是非要为了沉没成本去做一辈子不开心的事情。”“这个例子就是中国现阶段的悲哀,只要能挣钱,科研不如开直播。”近日,“985研究生退学摆摊日入700元”的新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职业选择的故事,更深刻地反映出当下社会在学习观、就业观、事业观、生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存在的复杂情况。
从学习观来看,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将读研,尤其是就读于像复旦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视为一种近乎神圣的追求。研究生阶段被视为深入学术研究、获取更高知识境界的必经之路。然而,费宇的选择让我们重新审视学习的本质。
学习固然重要,但绝不应成为束缚个人发展的枷锁。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只有完成高学历教育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却忽略了知识的多元获取途径。社会是一本更大的书,在实践中学习同样能够积累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
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研究生教育的价值,而是提醒我们要以更灵活、开放的态度看待学习过程。
在就业观方面,大众普遍存在着一种对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的固有思维。一份体面、稳定且与社会地位相挂钩的工作似乎才是成功的象征。而摆摊卖土豆泥这种看似平凡甚至有些“低端”的职业选择,打破了这种常规认知。费宇日入700元的事实表明,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任何合法的职业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市场潜力。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职业的外在表象就对其嗤之以鼻。就业不应是为了迎合社会的刻板期待,而应是基于个人的兴趣、能力和对生活的规划。
不过,也有很多网友表示,如果费宇不是复旦研究生,就是个普通人摆摊卖土豆泥,大家会那么关注吗?这就是一个反差引起的流量关注。费宇也坦言,自己身上的各种“标签”确实容易引起关注,但他并未过多在意。
有人从元系统视角分析认为,该事件本质是后现代社会符号化生存策略的镜像投射:个体将“985研究生退学生”身份异化为消费符号,通过制造身份反差获取注意力资本;以反内卷姿态完成商业模式的元叙事建构,实则遵循流量经济法则;表面逃离学术规训体系,深层仍依赖学历标签构建商业合法性;在存在主义自由表象下,精准对接城市中产对“本真性”体验的消费需求。其核心是资本形态的转换术——将文化资本转化为商业资本,形成新型自我剥削闭环。
笔者希望这是费宇真实的“内心的选择”,活出自我,勇敢去做想做的事;而不是一场资本捆绑下的商业炒作。
事业观的塑造同样受到这一事件的冲击。以往我们认为事业的成功必然与高学历、大公司、高职位相联系。但费宇的故事告诉我们,事业的定义是多元的。他在摆摊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满足感和自在感,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的事业?
一个真正有意义的事业应该是能够让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内心满足并且能够持续发展的。不必将成功的定义局限在那狭窄的框架之内,无论是科研创新还是街头巷尾的小生意,只要用心经营,都能成就一番独特的事业。
生活观上,费宇表示“我满足了,活得更自在了”。这反映出一种对简单、真实生活的向往。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陷入了无尽的物质追求和虚荣攀比的漩涡中,疲惫不堪。而他在摆摊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不被外界的喧嚣和压力所左右。这启示我们,生活的质量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和地位,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热爱。
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出发,这件事体现了个人选择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认为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虽然有人觉得退学可惜,但这是费宇权衡利弊后的选择。他的行为挑战了传统的价值体系,促使我们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和幸福。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价值观,摒弃单一的价值评判标准。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其中的争议点。对于研究生中途退学这一行为,确实存在着教育资源浪费等争议。这也提醒我们在倡导多元价值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在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找到平衡。
费宇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各种观念的契机。我们应该倡导一种包容、多元、务实的学习观、就业观、事业观、生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投身基层创业,无论是追求高远理想还是享受平凡生活,只要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和对内心的尊重,都值得被认可和尊重。社会也应营造一个更加包容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自由驰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系华夏早报社副总编辑)
一审:张颖 二审:朱文强 三审:江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