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有话说|高层次人才子女享受教育优待,底层百姓的孩子就活该没学上吗?

《华夏早报》“总编辑有话说”专栏评论

文/董哲

长沙市教育局宣布,从2025年起,高层次人才子女享受教育优待,实行单列,不纳入统招计划。(3月24日 湖南卫视新闻)

高层次人才的孩子就一定读书优秀吗?凭什么要享受教育优待?长沙市教育局宣布从2025年起高层次人才子女享受教育优待的举措一经发布,立即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有网友说:这搞特权,推举教育不公连脸都不要了!

什么是高层次人才,有标准吗?即使有标准,标准怎么来的?高层次人才不要吃饭吗?种粮食的农民贡献就不大吗?他们的子女为什么连读个公办学校都难上加难?教育、医疗、养老等等民生大计,再这样分个三六九等下去,底层老百姓还有活路吗?

长沙市教育局捅破了社会不公的窗户纸、遮羞布,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才培养与教育资源分配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高层次人才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技能和创新精神,在科研、技术、文化等诸多领域为城市的进步立下汗马功劳。从这个角度看,给予他们一定的优待似乎是一种合理的回报。然而,这绝不能成为破坏教育公平的理由。

所谓高层次人才,往往有着明确的衡量标准,如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行业内的影响力、对企业或社会经济贡献的大小等。但这些标准不应延伸到子女的教育特权上。

一个人的优秀并不等同于其子女的优秀。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全体个体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基于家庭背景的特权分配。当高层次人才子女享受单列、不纳入统招计划的教育优待时,这无疑是在教育资源分配的天平上重重地加上了一端,导致失衡。

这种不公平现象在社会上已经存在诸多弊端。一方面,它加剧了普通民众的不公平感。对于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努力学习,通过层层选拔竞争教育资源,却因为家庭出身无法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就像是在一场赛跑中,一部分选手被赋予了特殊的加速装备,而其他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脚奋力奔跑。

长此以往,社会阶层之间的固化将进一步加剧,底层民众向上流动的通道将被堵塞,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另一方面,这种教育不公平现象也会滋生不良的社会风气。人们可能会认为,努力奋斗不如有个“好爹”,从而削弱了整个社会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可能会因为缺乏家庭背景优势而被埋没,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也会受到抑制。

那么,如何在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资源分配公平之间找到平衡呢?

其一,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奖励应更多地体现在对其自身的激励上。例如,提供更优厚的科研经费、更好的工作环境、更高的社会荣誉等。而不是将福利转嫁到子女教育上。政府和社会可以设立专门的人才奖励基金,用于资助高层次人才的个人发展项目,或者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培训深造的机会。

其二,优化教育资源的整体布局。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设施。通过集团化办学、城乡教师交流轮岗等方式,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缩小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这样,即使没有特殊优待政策,每个孩子都能在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中竞争,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良好的教育。

其三,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不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无论是学术能力、艺术修养、体育特长还是社会实践,都应该纳入评价范畴。这样可以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避免单一评价标准下的教育资源集中于少数所谓的“尖子生”。

长沙市教育局的这一教育优待政策警示我们,教育公平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滋生,积极探索合理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社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让人才的培养真正基于能力和努力,而不是家庭背景的加持。否则,我们将陷入一个阶层固化、创新乏力、社会矛盾激化的泥沼,这是我们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个孩子。”漂亮的话都会说,希望这些不再仅仅是一句漂亮话,一句口号,而是真正照着去做,是一股股甘霖,滋润每一株嫩芽,温暖老百姓的心窝。

(作者系华夏早报社副总编辑)

一审:张颖 二审:朱文强 三审:江单

本文由 华夏号 - 华夏号 发表,其版权均为 华夏号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华夏号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12

发表评论